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话题
【高质量发展】中海油深水再亮剑
2021年08月17日 16:20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吴盛龙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航道海况良好,半潜平台状态一切正常!”1月31日,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三艘大马力拖轮的牵引下顺利通过台湾海峡,正式进入我国南海海域。

  至此,这个由中国海油建造,排水量相当于三艘中型航母的巨型海洋油气开发装备,自烟台建造场地启航以来总航程已超过1000海里,生产设施整体可靠性和适航性得到充分验证,目前正向着我国首个自营深水大气田陵水17-2气田作业海域全速前进。

  无限风光在险峰

  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13项国内首创技术,攻克十多项行业难题——“深海一号”堪称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集大成之作,然而其设计建造的全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

  “业内没有先例,我们就做世界首个!”6年前的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大思路研讨会上,“半潜式储油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的全海式气田开发模式被中国海油科研团队首次提出,却没有得到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2014年8月,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级的大气田陵水17-2在南海1500米水深海域被发现。同年,国际油价从高位腰斩,众多国际石油巨头纷纷下马高投入、高风险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

  对于只在300米以浅海域进行过大规模油气开采的中国海油来说,继续推动陵水17-2气田开发成本风险极高。但如若刚敲开这扇通往深水油气宝藏的大门就放弃,或许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就错失了自主由浅入深的飞跃良机。

  中国海油管理决策团队深刻洞悉在南海自主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过充分考察和仔细研究后,坚定了开发陵水17-2气田,并以此为基础加快推动南海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建设的决心。

  方案推倒又重来,思路优化再优化。随着半潜平台立柱储油模式、DP定位油轮设计、船坞内湿式整体大合龙技术等多项开创性创新持续“入局”,特别是拥有“30年不回坞检修”“疲劳寿命达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超强台风”等多项世界顶级质量技术指标,具备凝析油生产、存储和外输一体化功能的“深海一号”完成设计蓝图绘制,陵水17-2气田开发最终成功越过经济开发门槛。

  踏平坎坷成大道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2020年,我想应该是‘破雾’。”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其实,从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实施开始,中国海油项目团队就一直在重重浓雾中奋力前行。尤学刚坦言,从设计团队手中接过把陵水17-2气田开发变成现实的接力棒那一天起,便再没有轻松过。

  虽然设计蓝图已经完成,但由于缺乏同类型海洋油气开发装备设计建造经验,“深海一号”的建造准备和设计优化工作十分艰难。各种各样在图纸上合理的设计到了建造场地却不合体的问题接连涌现,很多预期方案对平台建造团队而言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平台涉及的几百套关键设备来自世界各地,漫长复杂的采办谈判程序让项目实施初期严重滞后于计划预期。

  “只有让需求面对面,才会使压力心连心。”项目团队坚持向项目管理模式要执行力,采取“贴面式进驻、蹲点式督办”工作策略和“设计建造一体化”管理思路,让项目管理人员直接进驻设计、施工场地,紧盯问题抓整改落实。

  “在14天内召开近30场次专题技术讨论会,挽回一个几乎是要推倒重来的加工设计方案,这在其他海工项目设计建造过程中是无法想象的。”一个参与“深海一号”船体设计优化工作的专业工程师回忆道,“项目需求方与设计方、施工方长期集中办公,工作目标和压力高度一致,为遇到设计问题时立行立改创造了先决条件,也为项目沟通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求速的同时坚持保质。现场管理团队在开展系统性质量监督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组织12批次的专门焊工考试,募集了近300人次认证合格的高水平焊工投入作业,为把控“深海一号”建造质量上了多重保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项目防疫和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空前压力。项目团队坚持防疫和生产两手抓,采取全封闭式管理策略,动员所有在场人员放弃休假。近千人的施工队伍,在项目管理团队调集的全系统抗疫资源保障下昼夜奋战,在零感染的前提下硬是将防疫隔离期干成了作业高峰期,把落后的项目进度追回。

  21个月建造完工,“深海一号”建造施工刷新了国际上同等规模项目建造的最短用时纪录。中国海油创造了极端条件下的陵水速度。

  斗罢艰险再出发

  “大气田早一天投产,中国经济的高质量稳定发展就多一分底气。”从烈日到飞雪,“深海一号”在中国海油项目建造团队的奋力追赶中迅速成形屹立。由极寒到炎热,从烟台芝罘湾启航的“深海一号”出发后不敢做一刻停留。

  两个面朝陵水17-2气田作业海域的巨型通讯天线在海南岛架起,数艘准备为“深海一号”实施管线回接作业的海洋工程船陆续就位……一切按计划快速推进,但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管理团队很清楚,相较于“深海一号”设计建造阶段的艰难险阻,接下来5个月面临的挑战,风险只会更高,难度只会更大。

  “深海一号”是气田整个生产系统中唯一露出水面的部分,总体高度超过40层楼高,投影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扮演着陵水17-2气田大脑和中枢的重要角色。但它还只是陵水17-2气田开发设施的“冰山一角”。

  包括深水系泊系统、水下生产设施、脐带缆及海管等诸多水下装置,将在极其有限的时间窗口期内,在大风、海雾、浪流和外输疫情等多重风险因素影响下,由中国海油现场施工团队实施精确安装,最终与“深海一号”绑定连成一体。

  “今年春节还是不能回家,但心情却是比去年更加激动。”南海万亿立方米大气区阶段性建设目标圆梦在即,陵水17-2气田开发项目的很多员工谋划起在海上“原地过年”的安排,兴奋难掩。

  可以预见,围绕着“深海一号”,更多国内首次和深水领域的海上作业纪录即将在2021年上半年被写就、被记录。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