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话题
“气”又荒 气得慌
2021年07月08日 21:35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本刊记者 王海坤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寒潮席卷,LNG价格走出陡峭的抛物线,我们应怎样应对下一次“气荒”?

 

  2020年已在一场覆盖大江南北、来势汹汹的寒潮中收官。

  2021年又在一波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冷空气中开启。

  短短的几十天内,LNG的出厂价格一度从供暖季以前的3000多元/吨直线上升到10000元/吨。而且,即使价格暴涨,多地仍然一“气”难求,有些地方甚至一度断供。伴随价格暴涨,气源紧张,到量关阀和为保居民用气停止向工业用户供气的情况也在“气荒”之时再度发生。虽然,近来LNG价格已经回落到每吨4000~5000元,但此前这一波陡峭的LNG价格抛物线,仍然让各方心有余悸!

  有人说,眼下这个供暖季是天然气管网从“三桶油”剥离的第一个供暖季,“气荒”与新的天然气调度体系以及上中下游的磨合有关。理由是,自2020年11月15日正式供暖以来,全国日均供气量同比增长10%左右。数据显示,进入供暖季,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齐发力。中国石油冬供期间统筹国内外资源增幅达11.3%;中国石化自2020年11月1日供暖季以来已向市场供应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1月19日,中国海油累计向国内供应天然气162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25.4%。

  然而,仍然是遭遇了一回“气荒”。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本次供暖季的“气荒”与LNG价格的一度疯涨?对于今后可能发生的“气荒”,有没有有效的动力机制……为此,本刊记者特邀业内专家进行讨论。

  诱因是啥?

  中国石油石化:各位专家好!近期,LNG价格一度暴涨到10000元/吨,多地一“气”难求。在您看来,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本次供暖季的“气荒”与LNG价格的疯涨?

  金镭:眼下的“气荒”原因很复杂,可以说是多种复杂因素的叠加。首先,本次供暖季适逢数十年不遇的“冷冬”,温度下降导致用气量大幅增加;其次,受疫情影响,进口LNG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保障国内的日常供应;第三,土库曼斯坦管线输气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虽然有中俄和中缅管线能够给予补充,但总的气量由于今年需求量的增加还是有所增加。

  赵渤文:造成“气荒”以及LNG价格疯涨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需求的超预期增长恰逢进口供给端偶发因素,造成了短期的供应失衡。其中,“需求的超预期增长”是主要因素。

  具体来说,需求端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于寒冷天气和制造业用气消费。一方面,寒冷天气带来了取暖需求和用电需求的增长。管道气优先保障民生,且城燃公司大量采购LNG补充管道气的不足,对LNG的需求增长超出预期;另一方面,我国作为率先从疫情冲击下恢复的国家,承担了诸多全球制造业订单,炼厂、玻璃、焦化、电解铝等行业开工率向好,对LNG的需求量进一步提升。如此一来,供暖用气、发电用气、工业用气齐增长,形成了天然气需求的“超预期增长”。

  秦锋:尽管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业界也一直在努力,但今年淡季的时候,没有料到会遇到冬季用气这么紧张的情况。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一体系经实战检验后发现还是有待完善,而这个体系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郭焦锋:虽然在供暖季天然气价格的短期波动是一个相对正常的现象。实际上,类似的现象在2017~2018年的供暖季也出现过。

  近几年,国内天然气储备调峰设施建设相比前几年明显增多,如储气库、LNG接收站及储罐的建设等。但与201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所要求的目标相比,很多企业、地方政府没有完成国务院要求的储气调峰责任。

  所以,针对本次供暖季出现的“气荒”与天然气价格的一度疯涨,可以说天然气的储备调峰机制尚未完善,是这个供暖季天然气出现价格波动和“气荒”现象的主要原因。

  中国石油石化:各位专家对于引发此次“气荒”的主因看法各异。那么,这其中存不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郭焦锋:当然有。虽然国内天然气领域的改革早已提出针对产业链上、中、下游“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要求,但是时至今日,我们看到这个改革并不彻底。主要是因为上游和下游的竞争环节并没有完全放开,关于中间环节第三方公平准入的制度也还没有落实到位。这就使得整个天然气市场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不论是2017~2018年的供暖季,还是当下这个供暖季,天然气出现价格波动和“气荒”,都是天然气深层次改革没有落地的具体反映。

  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国内能源领域的协调发展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为国内能源领域的供应应该是协同保供,特别在应急保障方面应该协同保障应急调峰问题。

  调度体系欠磨合?

  中国石油石化:业界猜测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天然气管网从“三桶油”剥离后,新的天然气调度体系的磨合存在问题,从而导致本次供暖季出现“气荒”,您对这一说法有什么看法?

  刘毅军:眼下这个供暖季是天然气管网从“三桶油”剥离的第一个供暖季。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本身就需要一个过渡期,而且这个过渡期需要一到两年。所以,社会要保持耐心、给予宽容。而且,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整个油气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产业链上原来大量由企业内部协调衔接的环节现在将改由市场合同的形式进行衔接,任务艰巨,特别是面对天然气的保供考验。

  金镭:这个影响应该不大,虽然我国天然气调度体系可能存在一些调配风险以及不顺畅的地方。但是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并没有因为管网的容量等导致管输不畅的问题。应该说本次供暖季出现的问题主要还是气源的问题。因为,今年在气源上,几条进口管线——中缅、中俄,还有中韩管线都出现了一些调整和变化。

  秦锋:对此,不能把责任推到国家管网公司身上。因为主要是现有储气库硬件设施不足,使淡季不能储备足够的气源。现在看来,企业社会责任储气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中国石油石化:那么,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应怎样应对“气荒”?

  刘毅军:应加快LNG接收站向第三方更大力度和更大范围公平开放的进程。国家管网公司要承担探索的责任,起到引领的作用。特别是要通过今年冬天的天然气保供,探索出来一条有利于破解制约发展瓶颈的路径。

  其实,当前天然气供需偏紧,反而更容易让我们看到制定规则的紧迫性,非常有利于制定和执行油气管网的统一运行规则,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管网新的运行规则,加快摸索建立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新的突破。

  当然,还应着力建立全产业链调峰错谷机制,使产业链各环节具备一定不同分工的调峰错谷能力。如开发调峰:气田生产能力要留有余地,有后备气井供调峰使用;输送过程中调峰:通过建立储气库或者建立管道增压设施进行调峰;城市配送中调峰:大中型城市应建立储气设施、利用LNG进行调峰,等等。

  需多大储气能力?

  中国石油石化:《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构建立多层次储备体系,对供气企业、城镇燃气和各地区做出了到2020年形成“10%、5%和3日”的储气能力标准要求。因为我国储气能力建设一直滞后,是不是标准定得有些高了?

  秦锋:发达国家要求达到15%的储消比,而我们国内储气能力不能简单参照国外标准。我国应该高于这个水平,方更有保障。但事实上,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的说法,我国地下储气容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只有4%左右,而欧美天然气主要进口消费国的这一比例可达12%。为此,我国还需要大量新建储气设施,尤其是地下储气库,才能应对冬季用气高峰。

  中国石油石化:在您看来,未来应该怎样继续加强储气能力建设?

  郭焦锋:必须加快建设储气调峰设施。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制定过渡性的储气调峰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已经建设的燃气设施发挥更大的作用,让那些还在犹豫中的燃气企业能够下决心建设储气调峰设施。这就需要让大家形成一种认识,城市燃气设施是必须要建并且是一种保本微利的产业。

  同时,要加快天然气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上游和下游要尽快放开,特别是下游。虽然目前出台了《城市燃气管理条例》,但各省根据这一条例出台的政策却很不一致。总体来看,各省出台的政策保护既有城市燃气企业的作用更大一些,使得整个下游放开的难度很大。中游环节国家管网、省级管网和城燃企业要把第三方公平准入作为最紧迫的任务落实到位,建起全国一张网的调度系统机制,使天然气调度能及时响应。

  需有效动力机制

  中国石油石化:虽然LNG价格又回落到每吨4000~5000元,但这一波LNG价格抛物线让人心有余悸。在您看来,什么样的长效机制能避免今后发生类似的情况呢?

  赵渤文:主要的长效机制应从储气建设和供应调控入手,建立完善的产供销储体系。

  首先,增加供应。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所以要开发新气田保证上游生产企业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负荷运行;同时,要统筹好各接收站的运营,增加LNG供应。

  其次,增加储气容量,做好储气调峰。推进商业储气库的建设发展,发挥好商业储库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调峰保供的作用;统筹使用好储气库和沿海接收站储罐,并切实保障LNG船舶靠岸以及卸港工作,在确保疫情防控等安全措施的同时提高效率。

  再次,做好“保价稳供”“保民压非”,优先保障居民用气和供暖需求。

  另外,其他能源对LNG的替代也可以缓解“气荒”。随着我国“碳中和”目标设定,在“十四五”期间,光伏、风电的建设速度或将加快。这些新能源发电带来的电力供应补充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LNG的需求。

  金镭:在天然气保供上,必须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一方面,要与气象部门合作,提前做一些预测预判,如是暖冬还是寒冬,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与各用气单位提前交流,可以由各用气单位制定预期性的用气方案,并由某一部门或由某一机构来汇总相关数据之后做出一个总量判断。这项工作可以由国家能源局或者相关部门来做,也可以由三大油公司来做。再有,就是在做好预测的基础上,由统一的部门对预测数据进行把关。

  刘毅军:几次“气荒”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政府绝不能放松协调工作,在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更要加强协调工作。不仅要通过合同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还要在合同的合理性、权威性、有效性上下功夫。

  在未来疫情缓解的情况下,更要加快理顺LNG的价格机制;在加快储气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增加行政压力是可以的。但根本问题不能光靠行政压力解决,所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动力机制很重要。从我国的天然气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需要解决问题、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关口。

  责任编辑:郑 丹

  znzhengdan@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