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腾蛟出海 实力化龙
2021年07月08日 22:26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陈 坤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作为一名铆工技师斩获气焊冠军,中国海油员工王腾蛟以实力展现硬核担当。

 

  王腾蛟,中国海油集团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油工程)的一名铆工技师。在同事们眼中,曾是一名军人的他是名副其实的硬汉——敢拼会打有担当。

  2020年,王腾蛟玩起了“跨界”——跨专业参加了有着“焊接世界杯”之称的“嘉克·通用技术杯”国际焊接大赛,并一举斩获气焊冠军,一战成名。

  退役不褪色

  “年幼时,我无数次幻想穿上帅气的军装,手握钢枪,为祖国站岗的场面。”2005年,王腾蛟圆了他的当兵梦。他用两年时间两获“优秀士兵”,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退伍后,王腾蛟选择成为海油工程的一名基层铆工,作为人生新的起点。

  “刚开始工作时,他的悟性不好,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比较慢。”王腾蛟的师傅孙相国回忆道。

  坚持“退役不褪色”的王腾蛟相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为掌握基本功,他分秒必争,投入更多时间用来学习。

  下料、打磨、识图、组对,他认真掌握铆工每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细节,努力让自己的业务没有盲点。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符号、图形结构,曾让他感到一头雾水。为此,他白天跟在师傅后面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晚上挑灯夜战翻阅相关书籍和资料。

  凭借坚如磐石的超常毅力,王腾蛟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带着敢拼会打有担当的硬汉作风,他总是揽下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勇于担负重任啃硬骨头。

  2018年,海油工程首次生产双相不锈钢压力容器。因设备服役状况复杂,材料要求较为苛刻。如何确保施工中的材料保护和变形控制,是工作中的最大难点。

  下料、卷制、筒体组对、附件安装、焊接,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材料保护。这谈何容易?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王腾蛟灵光一现:“是不是可以效仿手机贴膜保护屏幕,给钢板贴上保护膜?”最后,他提出的“牛皮纸双面粘贴保护法”成功应用到项目中,有效解决了材料污染的问题。

  为解决材料控制变形的难题,不服输的王腾蛟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多次试验。他提出了采用“对称同步焊接”和“实时监测”方法,让材料保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焊接。这种方法有效控制了施工中材料的大部分变形,却在液位计安装环节出现了问题。

  “液位计向上偏离3毫米!”突如其来的问题打了王腾蛟一个措手不及。液位计的安装必须达到焊后0误差,才能确保产品安装时的有效契合。

  经过认真分析,王腾蛟决定在原有措施的基础上,对液位计安装采取“反变形”方法,解决了因液位计的坡口形式不规则而引起的变形问题。最终,整个项目16套液位计焊后全部0误差,检验一次性合格。

  2020年的春节,王腾蛟又一次和家人失约了。从渤中19-6项目到流花16-2项目,再到陵水17-2项目,他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春节前夕,LS17-2项目中心管汇进入关键施工阶段,人员少、工作量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虎视眈眈。

  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面对复杂形势,王腾蛟主动放弃春节假期,会同车间支部成立党员突击队,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投入到紧张施工中,实现了“减人不减产”的优异成绩。项目后期的关键时刻,他更是投入到高强度的夜班中,连续奋战了38个夜晚,最终顺利完成了项目交付。

  会操作懂管理

  2020年12月,我国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引起广泛关注。习近平主席在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近几年来,中国海油一直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技能传承,通过导师带徒、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载体,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中国海油积极鼓励员工参加技能大赛。仅在“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中国海油就累计获得团体金奖4次、个人冠军13项,获奖人数90余人。

  得益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大环境,王腾蛟成为中国海油技能人才培养结硕果的一个缩影。

  2019年,海油工程生产任务繁重。进入生产高峰期时,50余台橇块同时施工,车间内摆满了密密麻麻的生产设备,呈现分包人员多、项目数量多、产品种类多的“三多”现象。

  会操作,懂管理——基层单位的转型,对一线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车间领导找到王腾蛟让他管理分包商时,他虽没有把握,但最终还是应下了这一差事。

  “以前工作只管埋头苦干,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管理则完全不同。它要了解整个施工流程和专业知识,要与分包商、项目组及时沟通协调。这对我来说,是一大考验。”王腾蛟说。

  为了做好管理工作,他一边忙着找人取经,一边学习相关知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发现,原来一心只在干好活的闷葫芦竟然打开了话匣子。

  那段时间,王腾蛟是整个生产现场最忙碌的。他每天穿梭在几十台设备的生产现场,从安全、质量、效益多方面着手,做好每个环节的把控。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台产品的完工计划、生产进度、附件到货情况等。他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与项目各方人员沟通到货时间,制定施工计划。据同事反映,朋友圈中每天他的微信步数都高居榜首,超过3万步。

  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和认真,50余台产品在王腾蛟的有效管理下,全部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当初就是看重他党员的身份,面对困难肯吃苦、能担当。他给员工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为下一步公司完善分包管理模式、加强一线员工培养指明了方向。”车间经理刘家员说。

  跨界得冠军

  “会操作,懂管理”,是中国海油技能人员培养的发展方向。“双培养”计划,是在这一基础上,为缓解一线操作人员紧缺,提出不同工种员工结对子,互相学习专业技能。

  “我能参加这次‘嘉克杯’电焊工种的比赛,就多亏了‘双培养’计划。它让我在干好自身专业的同时,学习到焊接专业技能。”谈到跨界与国际焊接大赛结缘,王腾蛟把功劳归于“双培养”计划。

  得知中国海油有这一计划后,身为党员的王腾蛟第一时间向支部提出参加的意愿。他找来获得过“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金奖、拥有“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电焊工宋凯,与之结下了师徒对子。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想要学好另一门专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每天看焊枪在焊工手中运行自如,指哪点哪,焊哪哪好,接触后才知道想要焊出一道合格焊缝有多难。看似轻松的一个动作,里面包含着太多的技巧和奥妙。”王腾蛟意识到,想要学好这门技术,必须知其所以然。他向同事借来大量与焊接相关的书,一下班就抱着书啃。

  “那段时间,他简直像着了魔一样。吃饭的时候会看,上厕所的时候也要看。”王腾蛟的妻子回忆起他“着魔”的那段时间,哭笑不得。

  挑灯夜战学习理论,工作间隙、饭后休息时间练习实操,遇到问题就拜托宋凯进行示范指导……从焊枪角度到摆动频率,从台架高度再到焊接姿势,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知道,要学好技能,就少不了苦练。他给自己制定了练习计划——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车间练习,利用中午休息准备工件,晚上下班继续练习两小时。

  练习气焊时,调整火焰状态难度最大。为了找出最佳焊接火焰,王腾蛟反复尝试,查找相关资料。为了弄懂一个小细节,晚上很晚了他还打电话找宋凯进行请教。

  谈起王腾蛟,宋凯竖起了大拇指:“他靠着钻研,练出了找到火焰状态的窍门。他还能根据不同工件壁厚、不同焊接位置,随时调整不同火焰类型,找出最佳焊接状态。”

  2020年“嘉克杯”大赛报名时,王腾蛟毅然报了名。在备赛的那段时间里,正赶上海油工程首次1500米深水项目的关键节点。

  面对人员紧缺的现状,他白天和同事攻关设备调试测试难题,下班后加班练习。为了能熟练掌握送丝技巧,他在衣服兜里揣了一小段焊丝,有时间就拿出来练习几下。

  跨专业参赛,不被看好,王腾蛟却一鸣惊人摘得冠军。当消息传开时,同事们觉得不可思议。结对子伙伴宋凯,却不意外。因为他深知这成绩背后,是王腾蛟的“硬汉”品质,是王腾蛟超乎常人的坚持和毅力。

  “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特别是面对问题时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王腾蛟说。

  正是凭借这种特点,工作13年来,他完成了从操作小白到铆工高手再到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蜕变。他先后参与解决生产难题20余项,累计创效500余万元。

  “我要抓紧考取焊接相关证书,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能够顶上去,发挥一专多能特点,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好储备、贡献力量。”谈到下一步的打算,王腾蛟眼神中透露着坚定。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