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开发】流花花开
2021年02月19日 19:22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刘亚婷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9月20日,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中国海油流花16-2油田群顺利投产。

  从无到有,历经漫长历程,它记录了勘探发现者不断打破陈见、无数次钻研的创新精神,记录了项目设计者一丝不苟、无数次开展方案论证的求是精神,记录了海上安装建设者乘风破浪、不畏艰辛的拼搏精神……站在新的起点回溯过往,有太多东西值得仔细梳理并借鉴。

  打破成见不畏难

  流花16-2油田群位于中国南海北部的白云凹陷。2006年,中国海油人在这里发现中国第一个深水大气田荔湾3-1,掀开了中国深海勘探的序幕。2010年,这里又发现了中型气田流花29-1。

  十几年来,白云凹陷给人们留下天然气资源丰富,却是找油“冷门”地带的印象。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白云凹陷受高热、深埋影响,以产气为主,原油潜力有限。

  “这里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合作时期外方在这个区域勘探过几轮,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要在打过干井的地区找油,希望渺茫。”中国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资深工程师徐徽说。

  白云凹陷真的找不到油吗?中国海油的勘探者们在白云凹陷上下求索。

  “白云凹陷虽然以气为主,但有资料显示,白云凹陷有规模性的原油运移和聚集。”中国海油南海东部石油研究院勘探二所所长张忠涛和同事在钻井数据中发现了蛛丝马迹。

  再渺小的希望,勘探者们也不会放过。用他们的话说:“找油的信仰从未动摇,即使挫折连连。”他们用乐观、不言弃的精神坚持数年时间,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

  一开始数据和资料非常有限,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进展十分缓慢。勘探研究人员一点点抠,一点点研究。

  随着三维地震资料对地层深部的更好呈现以及钻井反馈,“荧光显示”“少量油层”等信号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白云凹陷具有一定的原油勘探潜力”的判断不断得到验证。

  2010年上半年,钻井发现了流花16-2油田。勘探团队士气大振,不仅因为流花16-2油田是个储量可观的轻质油田,更因为这一发现意味着他们在勘探研究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深海油藏的认识维度再次得到扩展。

  一次次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流花16-2油田发现后的5年时间里,又陆续发现了流花20-2和流花21-2油田。这三个油田组成的油田群成为目前我国在南海开发产量最大的新油田群,高峰年产量可达420万立方米。

  自主设计不是梦

  2012年,中国海油研究总院的设计团队开始为流花16-2油田做开发设计。设计开始之前,他们就知道水下生产模式的设计有难度,但不承想困难会有这么多。

  当流花16-2油田的基础设计完成接近60%时,勘探方面传来捷报——流花20-2油田被发现。单独开发的油田要变成联合开发,设计方案得重做。

  当流花16-2油田和流花20-2油田的方案做得差不多时,勘探方面再传捷报——流花21-2油田被找到。于是,两个油田的联合开发变成了一个油田群的联合开发,设计难度再次升级。

  当时间维度拉长到5年时,变量还不止油田数量的增加。

  “油田数量的变化带来设计难度指数级增加,随之还要对FPSO船型方案做不同方案的考量,这都需要时间。”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流花16-2油田群开发基本设计总项目经理王文祥说,“此外,5年之间油价不断波动,我们不得不一遍遍考虑效益而一次次优化设计方案。”

  “国内首个”“全水下系统”“应用水深最深”……新闻里看似简单的字眼,对设计者而言,每一个背后都是从未有过的挑战。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值得庆幸的是,为了有一天能够独立设计全水下系统,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早就开始培养相关人才。选择青年骨干到国际项目中参与设计,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海油自己的人才。

  最终的成果证明,这一谋划意义非凡。流花16-2油田群的设计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大练兵、大考验。青年人才成为此次设计的中流砥柱。他们抓住机遇,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比肩国际,而且要超越国际。在流花16-2油田群的设计中坚持自主创新技术,磨炼核心竞争力。

  一百多人的团队,历时5年,最终完成了包括流花16-2、流花20-2、流花21-2在内的油田群的全部开发设计及FPSO“海洋石油119”的设计。

  胆大心细巧安装

  南海深水区海况恶劣,台风频发,内波流汹涌。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油田的海上安装,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用在海上安装再恰当不过。

  据流花16-2油田群海上安装总负责人介绍,水下安装就像“穿针引线”,对精确度要求极高,对作业工具和操作人员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流花16-2油田群作为我国第一个采用全水下开发模式的油田,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居世界前列,作业流程、作业方案的每一个细节更要精益求精。

  为保证毫发不差,安装团队常常要提前准备好几种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变动。2019年初开工以来,安装团队通过各种手段将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个项目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有很多‘第一次吃螃蟹’的技术。比如,海管PLET舷侧安装、深水吸力桩安装、跨接管水平连接器安装、水下清管试压等施工技术,在国内均为首次应用。”安装经理介绍说。

  与此同时,安装工作进行期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受疫情影响,设备厂商的工程师不能到场服务,安装团队必须自力更生,解决一切安装中出现的问题。这被国外厂家认为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在国际上水下安装系统的生产商和安装商通常是一个联合体。

  为保证万无一失,安装团队多方组织国内资源,借助外方的远程培训,下功夫学习、消化设备有关的一切问题。他们将这种挑战当作一次自我提升的契机。虽然艰难,但经历整个过程就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历练和提升。

  项目团队最终攻克深水安装技术难度高、工作量大等诸多困难,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安装,历练了海上施工能力,提升了管理能力,最终在紧迫的工期内提前完工,成本费用得到最大控制,用战天斗海的勇气和智慧再次丰富了“国内首个”的涵义。

  责任编辑:陆晓如

  znluxiaoru@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