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优质环烷基稠油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被誉为石油中的“稀土”,它的开发历来被认为是难啃“骨头”。
红浅作业区火驱先导试验区,油田公司应急抢险救援中心(原工程技术公司)作业人员正在现场奋战。 牙地克·买买提江 摄
但是,我国在这类油藏的开发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12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和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完成的《强非均质特超稠油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据了解,新疆准噶尔盆地稠油资源量10亿吨以上,环烷烃含量高达69.7%,为世界之最。该类油藏非均质性强、温度压力低、原油温敏性差,在新疆油田成功实现商业化开发之前,国内外皆无成功开发先例。
位于百里油区观景台东北侧的重油公司采油作业二区,稠油新建产能区块的竖立起了一架架新式采油设备。 戴旭虎 摄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在陆相强非均质超稠油油藏动用、陆相强非均质性特稠油大幅提高采收率、火烧驱油等攻关方面几上几下、久攻不克。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曾三次针对新疆油田特超稠油资源的开发进行过评估,均认为无法进行效益开发。
当天,由1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4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参与鉴定。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针对超稠油开发动用和特稠油强非均质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世界级难题,1996年开始通过多学科持续攻关,形成了适合陆相强非均质稠油开发热采理论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采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优质环烷基稠油生产基地。
风城油田作业区SAGD一号采油站稠油生产现场,高高耸立的竖式抽油机密密麻麻分布戈壁之中。 闵勇 摄
该成果主要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新了陆相强非均质多渗流屏障超稠油注蒸汽重力泄油技术,二是创新了陆相强非均质特稠油多相协同注蒸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三是发明陆相强非均质薄层特稠油蒸汽吞吐废弃油藏高温火驱技术。
该成果在新疆油田环烷基稠油资源开发中得到全面应用,已年产量400万吨以上稳产15年,增加可采储量2亿吨,保障了国家对优质环烷基稠油的战略需求,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成果已在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上、KMK等权益油田成功应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