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人物
【人物】六天六夜的坚守
2020年07月19日 11:10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何天林 王淑华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疫情暴发、岗位缺员的特殊时期,吉林石化炼油厂加氢一车间李艳肩负起一线操作岗位责任。

 

  生产装置24小时运转,化工工人没有选择。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雪皑皑,总有这样一群人,日夜奔忙,穿梭于钢铁林莽间,巡检在塔林管线旁,用精心、精细与忠诚,为装置安全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李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劳动、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一车间Ⅱ柴油加氢装置反应岗位的一名操作女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由于岗位严重缺员,她连续6天6夜没有回家。

  和千千万万个产业工人一样,她把与家人的团聚寄托给了电话和微信,把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地留给了工作。

  “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留给工作”

  “老公,做好年夜饭,你们就先吃。我一时半会儿回不去,千万不用等我……”

  1月24日,大年三十,李艳怀着复杂的心情再次打通了爱人华亮的电话。原本,李艳早就轮到大休了。可由于疫情来袭,车间部分人员处在隔离期,班组严重缺员,于是,她主动请缨换班补缺顶岗。

  “咱们家年三十吃个团圆饭,咋就这么难?”这样的疑问也陪伴着女儿渐渐长大。每当听到女儿的抱怨,李艳只能把愧疚埋在心底。因为化工工人总是选择担当和付出。

  2020年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

  1月26日,大年初二,原本喜庆的日子,控制室里却是异常的宁静。坐在操作间的电脑前,看似平常的操作,李艳却觉得比以往更加紧张。她翻DCS页面的频次加快了,记录的东西更详尽了。因为,她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即使是工间换组休息时间,牵挂疫情的心,让李艳一刻也闲不下来。用消毒液给休息室的门窗、桌椅以及门把手消毒,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李姐,你都连续上六个班了,休息一会吧!”面对同事们的关心,李艳只是淡淡一笑。她心里清楚,当班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加氢裂化装置塔罐露天走梯40多米高,管线交织错杂近百条,最低处离地面只有不到半米,机泵百余台,阀门比腰还粗,对于女同志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李艳好像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个女同志。她半蹲辗转查管线、苦练臂力扳阀门。在超过零下20℃的空冷平台上,不论白天黑夜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受疫情影响,装置的操作负荷一降再降,但数九寒冬,就算处理量低也一定要维持生产。因为一旦装置停运,管线会立刻冻凝胀裂,再想复工就太难了。“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死看死守。”李艳信心满满。

  Ⅱ柴油装置由于设计负荷高,原料油泵出口有流量低的联锁限制,处理量不能过低。而疫情期间由于原料供应不足,罐区的原料油罐存持续降低,如此下去,装置将面临停产。为了维持罐存,只能采用将部分产品油送回罐区再回炼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油罐油品分层、反应器平均温度波动大的弊端。于是,李艳带头反复调整和论证,决定利用装置的开工大循环线将部分产品直接返回到原料油入口。这个方案虽好,但操作起来难度特别大,需要更加精细的调整和控制。

  坚持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李艳带领班组人员“泡”在现场,精心调整,精准操作,终于将循环油由另一种流程方式进行了回炼,实现了工艺流程的创新操作,解决了原料油罐存低造成的停产风险和回罐区重新回炼的能源浪费问题,保证了装置的安全平稳高效生产。

  “战疫情,保生产,我们生产一线员工责无旁贷。尤其特殊时期,应该把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多留给工作。”每当想起等着自己团聚的家人,李艳总觉得有些愧疚。

  “义不容辞的行动最美”

  疫情期间,企业员工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给上岗人员测体温。刚开始,车间没人愿意做这件事,都怕被人误会。李艳听说后,主动做起了测量员。

  “经常看到员工的冷脸,觉得这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李艳说。据她介绍,大部分员工能正确理解,个别年轻的小同志就需要耐心与其沟通交流,讲解测温的重要性,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件好事。现如今,车间员工都能够正常理解测温工作,并形成了常态化。

  “张姐,你的口罩不行啊。这种棉布的口罩只能起到保暖的作用,根本阻挡不住病菌的,应该戴医用口罩。”每天在网上学到抵抗疫情的小常识,李艳都会分享给班组里的同事。其实,不久前,李艳已经把自己几个月前在网上购买的一盒30只医用一次性口罩全部拿到了班组,就是想着如果有人没有准备口罩,便拿出来分享。

  车间的84消毒液数量有限,车间要求每个班组节约使用并且上报每天的用量。李艳知道后就把自己在网上买的一大盒84消毒泡腾片拿到单位。没想到,这个办法还真有效果。一片消毒泡腾片就能勾兑出一大壶消毒水,比例也好控制。

  关心帮助他人,热心公益事业,践行社会责任,李艳一直在路上。

  李艳的哥哥是一个智障儿,母亲身患糖尿病没有能力照顾,一直都在康复医院接受治疗。几年来,李艳坚持每个星期都去医院护理哥哥,给他带去好吃的,为他剪剪指甲,换洗衣物。

  在医院里,她看到那些智障儿,有的没有家人关心和照顾,非常可怜。于是,她每次都多带一些吃的分给他们,让他们都能感觉到温暖。渐渐地,她成了康复医院的义工。她不嫌脏不怕累,经常自己掏钱给他们买日用品,一点一滴地把无私的爱献给了那些需要关爱的残疾人。在她的带动下,身边的同志也积极为康复医院捐献衣物和日用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疫情期间,李艳两次带头向湖北灾区捐款2000元。同时,看到车间消毒物资紧张,李艳和同在一个车间工作的爱人商量后,又捐出1000元用于车间口罩和防护用品的购置。在她的带动下,车间的其他员工纷纷行动起来,向疫区捐款、捐口罩……

  “疫情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我认为义不容辞的行动最美。”看到自己的行动有了辐射作用时,李艳高兴地说。

  “我们要用特有的方式坚守一线”

  岁末年初,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吉林石化打响。

  1月27日,大年初三。16点30分,在吉林石化炼油厂加氢一车间交接班会上,生产主任孙谦布置了新的生产任务:由于油品市场需求受疫情的影响,车间生产方案由原来多产低凝柴油调整为多产石脑油和化工原料。

  一直坚守生产岗位的李艳心里清楚,平时生产方案的变动是需要经过几个班次的调整才能完成的,然而非常时期,时间必须缩短。

  “疫情当前,党员干部不分男女,我就是操作前线的指挥员。”在车间工艺组技术员被隔离的情况下,李艳主动肩负起操作前线的指挥任务。

  为让生产操作收到实效,李艳迅速制定了新的操作参数控制条件,带领员工将回流量由17吨/小时降至8吨/小时;分馏塔底温度由240℃提高到255℃以上,保证焦化汽油掺炼量与石脑油出装置量的比例小于1.04。

  加氢裂化装置低负荷运转的最大难题,就是高压空冷的防冻问题。调整高压空冷出口温度可是个技术活,既要保证不超温又要保证各路热量均匀不偏流。在车间严重缺员的情况下,作为Ⅱ柴油加氢装置操作工的李艳只能跨岗操作,主动承担起调温任务。

  每当夜班,李艳走上30多米高的高压空冷百叶窗平台。为了能把温度调平稳,她手持对讲机,一待就是半个多小时。冷了,她就贴近空冷箱借点热量,直到温度调整平稳、各路均匀不偏流,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控制室。

  在防控疫情的6天6夜里,李艳不停地在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转换角色。

  在保证产量的同时,精制柴油闪点这个油品安全指标必须保证。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关键时刻,李艳每天坚持记录的《装置操作条件、原料性质与产品质量累计表》派上了用场。通过一个班次的调整、加样再调整,石脑油干点成功地从170℃提高到了200℃,石脑油产量提高了10%。

  战胜疫情,需要中国医生的中国速度。保证产量和产品合格率,需要化工工人的中国速度。

  “因为工作性质不同,防控疫情的方式也不同。作为企业的一线员工、一线劳模,我们要用特有的方式坚守一线,抗击疫情,努力为企业、为国家多做贡献。”每当有人关注李艳疫情期间的工作时,她就这样说。

  责任编辑:郑 丹

  znzhengdan@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