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40载炼油节节高
2018年11月21日 11:00   作者:朱和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40年,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工业发展迅速,已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规模大扩张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能力大幅提升,炼油规模大幅扩张。2017年的炼油能力是1978年的8.65倍;2017年的原油加工量是1978年的8.04倍;2017年汽煤柴油产量达到了1978年的10.9倍。炼油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排位不断提升。1978年排名第十,2003年便已上升至第二。之后连续15年稳居第二,仅次于美国。

  炼油企业规模有很大提高,向装置大型化大步迈进。1978年,我国炼厂规模以250万吨/年和500万吨/年为主;常减压蒸馏装置规模以100万吨/年至250万吨/年为主;催化裂化装置规模在12万吨/年、60万吨/年、120万吨/年不等;催化重整装置规模在10万吨/年、15万吨/年不等。至2017年,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详见表1),单套装置最大能力或规模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炼厂已具备加工世界上160多种来自众多国家、性质不同原油的能力,综合加工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炼油工业布局有了很大调整,油品流向与运输方式趋于合理。我国成品油管线从1978年的1000多公里增至2017年的2.6万公里,增加了约25倍。原油管道从1978年的约6500公里增至2017年的2.38万公里,增加了约2.66倍。

  技术大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60年代,我国炼油技术取得了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重大进步,可以生产所有主要种类油品。在此基础上,40年来通过自主创新、科研攻关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方式,从跟跑到并跑、超越。现在已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已具备了自主建设千万吨级现代化炼油大型成套装置的工程技术能力;拥有了生产相当于欧Ⅴ、欧Ⅵ汽柴油质量水平的核心技术;渣油转化、提高轻油收率、清洁燃料生产、多产汽油和芳烃、多产航煤、油化结合等多系列技术正在或已经取得突破;煤制油技术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创新和突破。

  我国炼油工业拥有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不仅支撑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让我国的炼油技术像高铁、核电、大型桥梁建设等一样,成为中国制造对外推介的亮丽名片。部分技术已出口,在国际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油品质量有了极大提高。2000年,我国取消了含铅汽油的生产,取消了70号低标号汽油。2003年至2018年,我国完成了从国Ⅰ到国Ⅴ汽柴油标准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历时三四十年才完成的油品质量升级过程。2019年初,我国将迎来全面生产使用国Ⅵ的时代。我国油品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少数指标已经超越。

  大步走出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工业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华丽转身。目前,我国炼油业“走出去”涵盖的区域已经包括中亚、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与哈萨克斯坦、缅甸、新加坡、印尼、沙特、阿联酋、苏丹、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埃及、安哥拉、乍得等数十个国家进行了包括合资建厂办厂、炼油工程输出、工程承包、技术改造、出口技术与催化剂等合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石油产品出口量一路猛增。1978年出口量只有240多万吨,2017年仅汽煤柴油净出口量就达3950万吨。预测2018年达4100万吨。我国已成为继印度、韩国之后亚太地区第三大成品油净出口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炼油工业的经营环境、体制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加入WTO,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国炼油企业已从中央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下属的包罗万象的行政性生产工厂转变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实体,经营体制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已列世界500强企业前五位;中国石化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

  总的看,经过改革开放的40年,我国炼油工业已由小做大,成为世界炼油大国,为下一步由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警惕,挑战在前

  在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绩的基础上,我国炼油工业正开启新的征程,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炼油工业由大做强、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不少挑战。

  炼油能力过剩

  我国炼油能力过剩表现为:一、由成品油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逐年猛增。二、炼厂开工率连续处于低位。2015年开工率为65.5%,2016、2017年皆不足70%,2018年上半年也只有71%,远低于2017年世界炼厂平均85%的开工率。

  预计2020年和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在满足国内需求并尽可能的出口之后,净过剩分别在1.3亿和2.5亿吨/年以上。造成我国炼油能力过剩有多方面原因。一是2013、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油品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二是新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业井喷式发展带动炼油业投资扩能热,而建设有周期且投资惯性有刹车过程。三是对炼油投资建设调控把关不严,陷入一定的盲目性。四是2020年前已确定投产的炼油项目能力至少达1.1亿吨/年,2020年后可能还有1亿吨左右能力建成投用(详见表2),但未来油品的需求和出口增长不足以消纳新增的能力。五是过去几年低油价,国际国内炼油业总体盈利情况较好,受利益驱动各方加大了投资冲动。

  环保压力加大

  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从“气十条”“水十条”到“土十条”的三大战役相继打响,史上最严的环保安全规则与最严标准密集出台,环保督察查处力度加大。生态红线已成为影响炼油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环保原因,汽柴油标准升级步伐加快。炼厂必须加大投入,更新装置,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油品。在环保高压下,石化行业作为国内排放大户成为众矢之的、环保督察的主要对象。重点督察的京津冀、长江流域及不少大城市恰好是我国大中型炼厂的所在地。部分城市炼厂面临异地搬迁问题。受各种因素影响,炼厂限产、停产频繁,稳定生产和效益受到影响。

  市场化进程加快

  我国炼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竞争不断加剧。随着对外进一步开放,外资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竞争之中。

  规范整治炼油经营秩序的重要政策相继出台。2018年1月8日《关于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发布,加强了对炼油行业的税收监管。2018年1月26日,《关于对炼油领域严重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下发,加大了炼油领域的整顿治理。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地炼为主的群雄逐鹿的多元化市场格局(详见表3)。2013年以来,地炼市场份额五年连增(详见表4),占比突破20%,已有36家地炼获原油进口和使用权,共获年原油进口配额1.2亿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6月28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发布。炼化行业和成品油终端市场、加油站将全面向外资放开。BP、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跨国石油公司已伺机而动。9月5日,埃克森美孚已就独资在广东惠州建设化工综合体项目与广东市政府签订了初步投资协议,投资总额将达100亿美元。

  未来,外商将挤占中国炼油市场空间,而眼前替代能源、新能源的崛起已经给炼油传统市场空间带来越来越大的挤压(详见表5)。如果出现重大技术突破,将对炼油工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出口压力加大

  2017年,我国汽煤柴油出口市场主要在亚太地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量占成品油出口总量近60%。

  汽油净出口量1038万吨,95%去往东南亚。柴油净出口量1619万吨,96.6%去往亚太地区。航煤净出口量 924万吨,64.5%去往亚太地区,30%去往欧美。

  但就目前情况看,亚太已经是全球炼油能力过剩最明显的地区。一方面,以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日本等为主的成品油出口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印度、中国还在进一步增加炼油能力,扩大对外出口。另一方面,近几年亚太成品油出口市场容量只有2亿多吨,而亚太传统的主要成品油进口国印尼、越南等已经或正在推进改建、扩建、新建炼厂计划,2022年前后将陆续投运,成品油进口量将减少,亚太成品油出口市场空间被压缩。同时,近年来中东炼油能力不断扩张,正致力于原油和成品油双出口,跨区出口贸易活跃,主要出口目标市场为亚太和欧洲等。

  从国内外咨询机构和研究部门的测算看,2025年前全球及亚太地区汽油市场总体尚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但柴油将过剩,航煤大致持平。整体而言,世界炼油能力提升和成品油过剩形势正趋于明朗化。我国成品油出口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来自区内和中东的多方竞争。

  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已是必然趋势,但我国炼油行业自身不足,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力不强。

  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并存,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炼厂存在规模小而散的问题(详见表1)。虽然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炼厂平均规模已分别达743、725万吨/年,接近世界平均规模754万吨/年,但全国炼厂平均规模仅为405万吨/年,差距很大。炼厂的人均劳效、炼油综合能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高低不等。除部分企业外,不少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炼油装置的技术复杂程度参差不齐,综合加工能力、加工深度、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转型,多措并举

  挑战虽有,但在能源革命和深化油气体制改革的指引下,国内炼油企业正根据各自情况逐步推进转型升级。多措并举摒弃粗放外延式扩张的老路,走内涵集约式发展的新路,促进高质量发展。装置规模化、炼化一体化、流程最优化、产品高端化、生产清洁化、管理精细化、工厂智能化为核心内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已成为炼油业未来发展的标配和共识。

  改革重组,开拓国际市场

  2015年底,中国海油以“统一产业规划、统一资源配制、统一营销策略、统一体系建设”为目标,开始了对炼化系统的专业化重组。现已基本形成以惠州石化基地为代表的“两洲一湾”炼化产业布局。原本业务分散、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等问题得以解决。

  其他石油企业也都在积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例如,推进“僵尸企业”“特困企业”治理。采取分流转岗、精简机构、优化机构设置等措施压减人员编制,实施“三供一业”的分离移交,瘦身健体,提高人均劳效,增加企业的经营活力。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都将在2018年内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中国石化已将人均劳效列为内控指标。其所属青岛炼化,年加工原油1132万吨,定员仅500人,人均劳效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开拓国际市场。我国石油企业要借助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合作,不断向下游炼化业务合作延伸。借“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实施的东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国炼油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要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炼油产业基础与市场特点,有针对性地扩大成品油出口,扩大装备设备和催化剂产品出口,转让出口炼油技术,开展工程承包和建设,独资或合资兴建炼厂,建设海外产业园区,帮助炼厂技术改造和扩能,在油品贸易量大或贸易枢纽地区建设贸易仓储基地。

  提高产能质量

  炼油工业着力调整存量,做精、做优增量,淘汰落后产能,努力提高产能质量和水平。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以及地炼都已程度不等地淘汰了一部分落后产能。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建设正不断推进。“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规划了大连长兴岛、上海漕泾、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浙江宁波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国石化投资2000亿元,优化升级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四大世界级炼化基地。其他地方性石化园区也在规范、调整、改造建设中。

  搞好原油进口,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注意提高综合加工能力和深加工能力。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增产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清洁产品。实施全流程优化,精心组织“安稳长优效”生产,注重精细管理。

  延伸产业链,发展炼化一体化。有关数据表明,与同等规模的炼油企业相比,炼化一体化企业原油加工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建设投资可节省25%,能耗可降低15%左右。我国石化产品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不少产品仍需进口(详见表6)。例如,2017年我国乙烯总产能为2366万吨,但国内乙烯消费量达4324万吨,自给率只有54%。预计2020年我国乙烯总产能可提高至3166万吨,但届时国内乙烯消费量将达5230万吨,自给率也只有60.5%。除部分常规石化产品外,高端化、差别化、功能化石化产品对外依存度仍较高。因此,在炼能过剩形势下要强调炼化一体化和炼油由“燃料型”向“燃料+化工型”转型。

  对于炼化一体化企业,可遵从“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原则,注重向“小炼油大化工转型”。利用裂解柴油回炼或加氢转化等技术,将柴油转化为化工原料,降低成品油收率,提高由原油生产乙烯和对二甲苯等主要石化原料的强度。

  对于燃料型炼厂,要采用先进技术、结合市场特点与需求,实现向化工转型。一是增加烷基化等高辛烷值组分,着力提升油品质量;二是利用催化裂化多产气技术,着力增产低碳轻烯烃,向下游延伸;三是结合所加工原油的性能和各自装置特点,着力生产航煤、高档润滑油、高档石蜡、高端合成材料等高附加值炼化产品。

  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同企业要注意发挥各自优势与特长,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产品同质化,避免盲目跟风,尽量生产目标市场需要且有较高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主动作为,重视节能减排,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向绿色要效益。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优化原料、工艺组合和设备,加强过程管控,实现节能、降耗、减污。举办对外开放日活动,解除社会公众不必要的疑惑和恐慌。

  实施绿色发展计划。中国石化于2013年启动了历时3年的“碧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于2014年启动了“能效倍增”计划,2018年又在国内首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计划6年内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

  按国家要求,按时或提前完成汽柴油质量的升级。中国石化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3000多亿元用于油品质量升级。中国石油也投入了数百亿元。

  智能化与技术创新

  从宏观形势看,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代工业革命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炼油工业加快“两化融合”,打造智能化炼厂,将有力支撑转型升级。

  炼油行业要发展“两化融合”,借助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与炼油生产运行、销售、管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安全生产、提高效益、精准管理的目的。

  中国石化的智能化工厂建设已推行了五年多,计划在2020年完成十家智能工厂建设,2030年完成规模以上所有炼化智能工厂建设。从燕山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九江石化四家智能化炼厂的试点效果看,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先进控制投用率达90%,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达95%,操作合格率从90.7%升至99%,重点环境排放点实现100%实时监控与分析预警。

  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要将其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转型升级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器。坚持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重,确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开发方略。

  不断加大技术开发创新投入,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加工技术、炼化一体化技术、炼化和现代煤化工技术耦合、天然气加工利用技术的创新突破。积极推广应用提升炼油工业效益水平的重大技术、有助效益增长的高附加值产品技术、支撑炼油工业转型的重点技术,真正实现创新驱动促转型促发展。

  思考与建议

  从当前的形势和未来发展态势看,未来国内市场竞争将加剧,尤其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放开、最新一批近2亿吨大炼化装置建成和油品出口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新一轮的洗牌、优胜劣汰或将不可避免。面对新的形势,必将有新的挑战,但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油品需求仍处于增长期。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人均石油消费才可能达到峰值。替代能源还有一个技术进步到技术突破的发展过程,尚不至于在短期内产生太大影响。因此,油品需求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只是未来增速将放缓,炼能扩张的空间有限,不如过去那样大。

  二是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强盛,影响力扩大,“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进,我国炼油工业国际合作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转移、海外合作、出口贸易还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空间。

  三是我国石油化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尤其中高端产品领域,炼油工业发展炼化一体化,从燃料炼厂向燃料+化工型炼厂转变,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下,我国炼油业要由大做强,继续健康发展,必须进行供应侧的改革,进行自我革命,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炼油企业如果不认清这一形势,就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付出惨痛代价。

  依靠科技进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势在必行。建议我们的炼油企业在严峻形势下要主动作为、抢先作为。同时,要注意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选准突破口,找对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性,避免乱作为。要强调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要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成本、提效率效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不走市场监管不允许的歪门斜道。这样就可以任凭风浪起,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大发展。

  无论是国际化经营还是国内发展,中小炼油企业尤其要注意采用各种联合、合作方式,降低竞争成本,做到合作共赢,避免不必要的单打独斗,避免内耗和过度竞争。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