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资讯  >  国内
今冬明春气不短
2018年11月21日 10:29   作者:金浩 徐博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去冬今春,“气荒”席卷我国北方各省市,给城市供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暖气断供导致人们冻伤的事件。随着今冬采暖期的临近,“气荒”是否会卷土重来?

  据笔者了解,各方已高度重视今冬明春用气,从今年春天开始就全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在大力提升国内天然气产量的同时积极建立多元化海外供应体系,力求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保证用气平稳顺利,将今冬明春的保供战役平稳拿下。

  正确定义“气荒”

  “气荒”,顾名思义就是天然气供应不足,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具体到量化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放眼全球,北半球一到冬季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是一个长期、正常的现象。即使在天然气资源丰富、储气设施发达的美国和俄罗斯,也会出现短期、局部的供应紧张。但如果将小范围供气紧张、价格短期升高或只要若干辆槽车的供应就可以满足需求的情况简单地等同于“气荒”,难免有失公允。因为只有北美、欧盟这样天然气产业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才有可能出现“气荒”。原因在于,首先,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气价早已市场化,供应紧张导致的价格上升反映了实际天然气短缺。其次,他们的天然气消费量多年较为稳定,市场预期应该相对准确,供应紧张是刚性需求的市场反馈。

  对比国际经验看,从严格定义上讲2017年并不能称为我国的“气荒年”。

  回顾我国的天然气发展道路,2005年西气东输一线投运以来,一到冬季即发生“气荒”,但这种所谓的“气荒”是体制性原因造成的,应该称为“局部供应偏紧或失衡”。2017年冬季我国发生的所谓“气荒”,其实是由于价格管制以及“煤改气”推进过程中协调不足所引起的。抛开中亚管道气短期减供的影响,如果没有“煤改气”的快速推动,我国很有可能不会出现“气荒”,反而是供应过剩。所以,这种“气荒”的意义其实是积极的,而且是小范围的。因此,2017年是一场“假性气荒”风波,是一次“气短”现象,是由于政策协调不当,市场发展过猛,导致资源供应短期吃紧。我国天然气市场处于快速上升期,市场在局部时间段出现供需不均衡是常态。“气荒”的界定,关键要看天然气行业是否市场化。

  缺乏天然气供应安全标准体系,对“气荒”没有统一界定标准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危害不可估量。一方面,可能为国际资源供应商伺机惜售提价、国内不法商人攫取暴利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可能误导决策,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最终必将为消费者增加负担。再者,对“气荒”的夸大宣传也抹杀了由天然气消费增长带来的能源结构升级以及因年替代上亿吨煤炭而产生的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巨大功劳,而且会让社会产生对天然气行业发展前景的消极担忧。因此,当下我国急需在官方层面构建天然气供应安全的标准体系,对“气荒”的概念予以科学、统一、准确界定,引导有关方面向社会正确释放供需信号,从而推动天然气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保供增加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为完成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并轨提供理论依据,旨在避免今冬明春居民用气供应不足。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按实际情况先后完成了气价并轨的调整,保供战役顺利打响。随后,国务院在9月印发的《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深化天然气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协调稳定发展体制机制,提出天然气供需预测预警等六大机制,重点强调“煤改气”要坚持“以气定改”、循序渐进,突出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用气需求的保障。

  与此同时,三大石油公司在保供战役中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开展业务。继去冬今春采暖季首次“南气北上”驰援北方天然气供应之后,国内第二大天然气供应企业和最大LNG进口商中海油计划在2018~2019年采暖季供应天然气24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0%。其中,计划向北方七省市供应61亿立方米,同比增加63.5%。为备战保供,中海油已备足气源,旗下海上气田和LNG接收站按满负荷排产。在河北、天津、广东、浙江地区,中海油与中石油计划通过天然气置换、互保互供等措施,利用中海油海气和LNG双资源条件在南方地区增加供应。中石油则利用其完备的管网系统将部分天然气调配至北方气源紧张地区,进而实现全国保供。

  管道气方面,“南气北送”仍然是保供主力军,今冬明春预计达到3000万立方米/日输气量。随着互联互通的进一步落实,明春有望达到6000万立方米/日。陕京四线增输和储气库增供将达到近3000万立方米/日。能源“国脉”蒙西管道天津段将于11月中旬完工,届时供应量将达到800万立方米/日,将进一步缓解今冬明春华北地区的供气压力。

  进口LNG方面,我国1~9月LNG进口量同比增长34%,达到6478万吨。随着冬季到来,LNG进口量将会进一步增加。预计今年12月之前,我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其中,中海油的LNG增供最为突出,将达到1400万立方米/日,中石化天津LNG和鄂安沧管道将增供至2300万立方米/日。

  平安度冬

  根据有关数据,笔者预测,今年华北六省市冬季日均天然气消费量为3.62亿立方米,冬季总消费量为325亿立方米,同比增幅29.7%,增长74.7亿立方米,增长水平略高于去年同期。京津冀鲁豫陕晋七省市需求量日均同比增长8300万立方米。结合之前的分析,以现有气源及基础设施便可向华北地区增供8250万立方米/日。预计随着管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供需平衡将会更加稳定,今冬明春,“气荒”不会再来。

  当然,上述结论建立在以下三方面基础上。首先,现有增供措施均为最大能力考虑,需要保证冬季管道、储气库的高负荷稳定运行,LNG接收站顺利接船,但这尚存在一定风险。其次,冬季气候环境较为复杂,国产及进口资源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会出现断供等风险。再次,上述预测主要关注冬季月均需求情况,高月高日下的供需情况仍需要进一步进行建模研究。但即使考虑到这些极端因素的影响,今冬明春也不会发生大规模“气荒”。

  2035年左右,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峰值,天然气市场化体系已经完善,届时发生的天然气供不应求才可以被认为是真“气荒”。在此之前,我国应该重点推进的工作就是借鉴欧盟做法,尽快建立科学的天然气“供应安全标准”体系,并以法律形式颁布实施。同时,建立管网“基础设施标准”,用制度规范市场环境,从根本上“扼杀”潜在的“气荒”之殇。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