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生活  >  史鉴
【史鉴】“一五”计划中的石油
2016年09月22日 16:11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曾晓侗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1953年至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石油工业有了初步基础。

 

  在1953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说:“今年是‘一五’计划的第一年。”

  “一五”计划不像后来的五年计划,是前几年就制定好了,到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是一边计划一边实行。当时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五年建设要在中国工业化问题上打一个初步基础。

  战略高度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石油工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时期。当时,石油工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地下石油资源状况不清,能不能找到大油田,大油田究竟埋藏在哪里,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为此,主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石油工业,把石油与农业、交通运输并列为“一五”计划发展的三大重点,强调:“哪里有油,中央都全力支持(勘探开发)。”

  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石油工业在我国特别落后,不但产量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是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求我们大力地勘察天然石油的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这是中央第一次从战略高度,确定了大力开展石油勘探、搞清石油资源,天然油与人造油并举、优先发展天然石油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毛泽东的决策下,我国重新调整了经济建设布局,在新的经济建设布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齐头并进

  1954年11月15日至25日,在陈云主持下,中共中央召开讨论五年计划草案会议,到会的除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外,还有在京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政务院各部党组书记,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关于石油问题。会议开始时,陈云传达了在广州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审议五年计划草案时提出的意见,接着展开讨论。在10多天会议中,与会者依照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顺序逐章逐节地发表各自的意见。

  1954年11月17日上午,陈毅开门见山地说:“石油问题是个大问题,各方面都要油,但石油缺乏。”他提出:石油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不解决,会吃大亏。”“要解决的办法应加强对天然石油的勘探采炼和搞人造石油。”朱德指出:“计划中要考虑天然油和人造油齐头并进。同时,用一切力量来增产石油,因这关系到军事、工业、农业的建设。”薄一波说:“五年计划中我们已对许多东西做了平衡,有些东西受一定条件限制,如棉花与纺织工业,钢的品种规格与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等在平衡上是有问题的。但这些不平衡比不上石油供应的不平衡,石油是致命的问题。我们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坦克就是能生产了,但缺乏石油也开不动。据计委材料1952年石油生产是43.6万吨,需要是107万吨,到1957年生产201万吨,需要620万吨,1962年需要1300万吨,1967年需要2500万吨,相差很大。”他“建议对石油问题组织一专门小组来研究”。

  这天下午,陈云在发言中介绍了石油问题的现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他说:“石油问题,在开始研究五年计划时,请苏联专家莫谢耶夫专门研究过,那时已看到石油成问题。石油不解决是个严重问题。1954年已进口10万吨,今年还准备进口27万吨,明年要进口170万吨,运输是个极大的问题。石油只要找到资源,投资就满足它。”他指出:“我们需要数量很大,光靠人造石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主要的办法是要请苏联派许多成套的人来,帮我们勘察。”“把资金用到去请苏联派成套的专家来勘察,这种用钱的办法是得当的。石油的地质工作不能单靠石油局来搞。地质部应列入计划,把力量转到石油地质上。晚搞不如早搞,燃料部、地质部要同专家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国防上、经济上都很重要。”

  在此后的讨论中,与会者都支持要下大力解决石油问题。徐向前说:“石油问题很需要,要做好准备,不然打起仗来飞机飞不起来就要挨炸弹。现在苏联可以给我们一些石油。但打起仗来,苏联的石油运来就困难了,因此必须开采天然石油,搞人造石油。宁可在别的地方上节约,石油非搞不可,因为国防无保障,一切是空的。”林伯渠支持道:“关于石油问题,对军事、工业等有很大影响,同意组织专门小组讨论。”

  重要指导

  “一五”计划时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中国计划经济形成时期。在此期间,各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也是由指导性计划为主推进的。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的“一五”计划中指出:“石油工业在中国特别落后,不但产量低,设备能力很小,而且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求我们大力勘察天然气石油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后,中国的石油工业仍十分落后,远不足以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必须继续不懈地努力,克服中国石油工业中这个特别薄弱的环节。”同时,我国决定从苏联引进技术和设备,建设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厂。

  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来看,“一五”计划时期,基本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 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中石油工业有两项。一项是从苏联引进技术和设备,在兰州建设100万吨/年的大型现代化炼油厂;一项是引进苏联资金、技术,在辽宁抚顺建设第二制油厂(人造石油),即抚顺石油二厂。因玉门油矿要为兰州炼油厂提供原油,也被列入了156 个项目中,要求玉门油矿“一五”计划期间加强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将原油年产量提高到100万吨。与石油有关的还有生产石油钻机和石油配套装备的兰州石油机器厂项目。

  在制定1956-195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国家又明确指出:在12年内要大力发展天然石油炼制工业,掌握先进的加工技术,拟订最合理的加工流程和产品方案,从原油中得到更多的油品,以满足国家对燃料和润滑剂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的需要;要研究和发展人造石油的工艺方法,还要结合研究工作的开展相应的提高我国石油化学工程学的水平,并促进催化反应机理和润滑机理等学科的建立,为我国炼油技术打下理论基础。这些方针和决策,符合当时中国炼油工业的实际情况,对炼油工业在短短几年中迅速恢复和初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掀起高潮

  “一五”计划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1953年12月,鞍钢三大工程提前竣工。它是“一五”计划第一个建成投产的重要项目。从此新中国有了第一炉铁水,有了第一根无缝钢管。随后,武钢、包钢、一汽、武汉长江大桥等也开始施工并先后建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新的工业基地出现了。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国家尽管资金紧张,但在国民经济投资比例上,“一五”计划时期仍加大了对能源建设的投资。石油工业“一五”计划制定后,石油工业也加快了实施步伐。在五年中,国家共给石油投资19.6亿元,实际完成了19.5亿元。1957年,全国石油产量达到145.7万吨,比1949年增长11.4倍,其中天然油达到86万吨,增长11倍多,人造油59.7万吨,增长近11倍;石油职工总数增加到14.1万人,其中石油勘探方面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有4.6万人,增加了8倍多;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了提高,开始形成了一支石油产业大军。

  “一五”计划期间,在油气勘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质部在全国广大地区进行了初步踏勘和石油普查工作,石油管理总局及1955年成立的石油工业部主要在准噶尔、河西走廊、柴达木、四川、鄂尔多斯5个地区进行了重点勘探。1953 年到1955 年,用于天然石油的建设投资,在石油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了76%,天然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1955年10月,新疆石油管理局钻探的黑油山1号井获得工业油流,由此发现克拉玛依油田。这是新中国自己勘探找到的第一个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大油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它用事实证明了中国有着广阔的含油气远景,因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怀和重视。陈云多次听取有关情况的汇报,并几次在深夜12点以后,直接给石油部勘探司负责人打电话,询问油井情况和远景预测。国务院组织13个部委支援克拉玛依,全国16 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城市为克拉玛依生产设备和器材。几万名建设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设起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

  1957年10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在玉门建成。全国已找到两个新油田(新疆克拉玛依、玉门石油沟),并扩大了老君庙、独山子油田的含油边界。到1956年底共有新老六个油田(老君庙油田、石油沟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独山子油田、延长油田、青海油田)。从此初步形成了玉门、克拉玛依、四川等天然油气基地。天然石油勘探,结束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状况,有了前进的阵地。

  经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建设,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克服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下、材料设备靠进口等一系列困难,有了较大的发展。截至1957年年底,石油系统共做了地质调查29万平方千米,详查细测了170多个构造,并在51个构造上进行了钻探,共打探井84万米,等于解放前43年总进尺的20余倍。1957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45.8万吨,其中天然原油86万吨,比1952年分别增长2.35倍和3.4倍。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形势和当时财力物力的可能,中国炼油工业发展重点放在西北和东北原有老厂的恢复与扩建上,主要是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发挥老设备的效能,尽快恢复生产,同时进行改造扩建,扩大生产能力。在国家的统一计划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大量前期工作,兰州炼油厂1956年4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一期工程只用两年零五个月时间就全部建成,比国家计划提前15个月,节约投资1055万元。周恩来为兰炼开工投产题词。

  1953年以后,全国炼油工业进入发展时期。到1954年底,原有老厂全部恢复了生产,接着又进行改造扩建,全国原油加工和人造石油生产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扩大了原油加工能力和石油产品产量,而且在加工工艺技术、石油产品开发、炼油催化剂与油品添加剂方面得到初步的发展,炼油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有所改变。全国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45万吨,实际加工173.6万吨,比1952年分别增长1.48 倍和2.25倍。抚顺石油一厂、二厂等人造石油基地,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抚顺石油二厂人造石油项目原计划建设60万吨/年页岩油生产能力,其中一半于1959年建成,以后未再建设。“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安排建设的两个石油重点项目,尤其是兰州炼油厂项目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天然石油的东运加工意义重大。结合这两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苏联从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方面都给予了帮助和支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时期,为新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