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油气】一个研究中心的专业化之变
2016年02月17日 13:52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王佳川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通过17支专业队伍289名技术人员的整合,川庆物探研究中心专业化技术团队建设布局完整亮相。

 

        每天夜里,川庆物探研究中心的窗户里总会有灯光亮起。

        “加班只是常规模式。”“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震旦系”专业化技术团队骨干李丽萍说起自己所在的团队有点小“傲娇”。

        和李丽萍一样,川庆物探研究中心289名技术人员都“身有所属”,在不同的专业化技术团队、在自己热爱或擅长的技术领域闪光发热。他们在努力把每一个科研、生产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的同时,合力推动川庆物探研究中心向专业化纵深与高端迈进。

深思熟虑的决定

        “建设专业化团队并非是一时‘拍脑袋’的产物。它来自我们对每一个物探科研、生产项目的管理、组织、运行直至通过验收的具体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总结、创新。”川庆物探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深谙变革之难。但他坚定地认为:培养专才个人,塑造全能团队的专业化团队建设,是以处理解释业务为核心的物探研究中心面向未来、深化改革、塑造精品的必由之路。

        2011年,川庆物探研究中心在下属解释二所引入“大雁团队”概念,以技术领头人、技术骨干和入职3年内新人合理搭配的团队在解释二所表现出效率更高、质量更优、人才成长更快的种种优势和团队战斗力。

        在“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思维引导下,川庆物探研究中心提出了“对组织模式进行变革,向专业化、系统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的深化管理改革思路。

        采集、处理、解释是物探一体化的核心。采集板块专业化建设已势在必行,但衔接两头的处理板块呢?各种顾虑,担忧甚至是流言、阻力接踵而来。

        从业30余年的川庆物探研究中心物探总监朱敏也有着担忧:一条测线分几个人来干,万一出现问题该追究谁的责任?工作量怎么计算?

        2013年冬天,川庆物探总经理李亚林与朱敏的一次长达2个小时的长谈,打消了她的这种顾虑。

        朱敏对那次谈话记忆深刻。这样的谈话,在物探公司领导与研究中心班子成员间时常发生。从岗位职责制定,专业团队职责细化及质量考核,到员工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的民主决策及建立,一场大讨论让培养专才个人、塑造全能团队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做好一切能想到的预案后,川庆物探迈出了处理解释板块专业化改革的第一步。

颠覆传统

        2014年1月16日,物探研究中心在处理部全面推行按专业化技术团队安排项目生产的运作方式,标志着该中心处理部沿袭了40年的生产运行模式终结。新的生产运作模式按技术结构被称为“4+1”模式。“4”即4支技术团队:静校正技术团队,去噪及一致性技术团队,叠加成像技术团队,偏移成像技术团队;“1”即1个项目经理团队。处理部66名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业务技能优势,自行选择加入哪支团队。

        这一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资料处理工作概念,将以往一个人单干的模式转换为4个专业化团队按处理流程分别负责静校正、去噪及一致性、叠加成像、偏移成像4个不同技术环节,再由1个项目经理团队对项目整体进度与质量进行把关、协调、技术支撑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让专者更专,集体战斗力由此大大提升。

        作为去噪技术团队的一员,物探研究中心处理部新人郑斯桐毫不掩饰自己对团队的喜爱。得益于针对她个人特点扎实推进的培训计划,郑斯桐进步飞速。“我喜欢那种改一次参数,就去一次噪声的感觉,仿佛获得‘给我一根杠杆,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的成就感。”

        “4+1”模式运转正值“磨合期”之时,《川东地区石炭系大连片地震老资料处理解释》项目成为第一块“试金石”。该项目涉及处理面积达21671.49平方公里,涉及处理测线980条,预计处理时长达18个月。新模式下如何推进如此大规模处理解释项目毫无借鉴之处。

        “4+1”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项目经理团队这个“1”的智慧与经验有了用武之地。8名项目经理,3套各有利弊的项目推进方案,经反复权衡后,“按构造特征先把980条旧线资料分成9大区块,建成9个小工区,便于操作处理”的提议获得团队认可。此后,团队兵分多路,在实践中梳理和重建严格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经过一年多的持久攻坚,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尾声。

        2014年以来,“4+1”模式在研究中心处理部顺利完成200余个科研生产项目,实现所有项目没有一个延期、没有一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预期目标。

纵深布局

        2015年6月,一场专业化技术团队建设工作的汇报在川庆物探内部举行。“出精品、出人才”被中石油集团公司技术专家、川庆物探总经理李亚林重点提及。这点出了“促进技术向纵深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要义——“专才个人、全能团队”的建设。

        全面展开的一系列专业化改革重拳随之而来。“以收定支,工效挂钩,收支分列,量标双控”的全面预算管理,落实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更完善的绩效管理,推动内部市场化。

        物探研究中心在组织机构调整上删繁就简。总工办改为生产管理办和市场办,继续推动专业化标准作业流程建立,清理机关后勤冗余人员,剥离下属机运队,将西北研究分中心纳入一盘棋考虑。其间,页岩气研究所、油藏地球物理研究所相继成立。这两支人员均不超过20人、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被寄予厚望。2014年底,川庆物探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获批加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川庆物探页岩气勘探一体化配套技术系列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环境。独有的页岩气技术优势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力支撑物探公司的市场拓展。而油藏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成立,意味着川庆物探综合技术研究从勘探向开发、工程领域延伸发力,力图在油气开发全过程保持全方位“存在”。

        精心酝酿的研究中心人才培养规划涵盖了所有技术人群:团队领头人、技术骨干、新进人员,培养目标、期限、具体内容、考核标准……翻看每名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在哪个时间段应具体掌握何种技术能力、达到怎样的技术水平都有明确要求。“成功源自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川庆物探对人才的渴求、对变革的期待,也正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中。

        轻装快跑之后,“做实、做强处理解释专业化团队,促进技术的纵深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的终极标靶愈加清晰起来。

        4支按技术流程组建的处理专业化技术团队,10支根据四川盆地含油气地质特点以及勘探程度,3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团队——物探研究中心“以专业的处理技术、油藏地球物理研究支撑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的服务架构雏形初现,处理解释专业化技术团队建设的总体布局至此完整亮相。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