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在碳排放限制下求发展
2015年04月16日 15:09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何建坤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提高有限碳排放空间的经济产出率是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 文/何建坤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五点要求。因此,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和关键着力点,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根本性的战略选择。

  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

  推动能源体系的清洁化和低碳化,以多元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是我国能源生产革命的战略目标和根本途径。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构成中比重长期维持在70%左右,煤炭比例过高不仅使能源系统效率低,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0%以上,约比欧盟高35%。加速能源结构向清洁化和低碳化转型,就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气等低碳能源,最终目标是到本世纪下半叶逐渐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可持续能源体系,实现CO2的近零排放,以顺应全球能源变革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潮流。

  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和能源资源禀赋差别巨大,中国能源供应在向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应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对多种先进能源技术进行技术与经济上的优化配置,发展分布式能源网络,以多元化能源结构体系,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核能在向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过程中,以及实现CO2减排目标,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我国仍应持续、规模化高效发展核电。

●每个企业都在尽自己所能为我国的“碧水蓝天”做贡献 ,图为武汉乙烯斥巨资打造的环保项目—封闭式圆形煤仓。(摄影/桂永志)

  在化石能源中,天然气是比煤炭更为清洁、高效和低碳的能源,我国要加强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不断增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减缓煤炭的增长,到“十三五”期间,天然气比例可由目前5%提高到10%以上,可使煤炭消费量早于CO2排放达到峰值。

  虽然今后煤炭比重会持续下降,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仍会起主导性作用,因此要加强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同时,要研发和示范燃煤发电和煤化工过程中的CO2捕集和埋存技术,为将来全球减排CO2更为紧迫、“碳价”较高情况下储备可选择的降碳技术。

  综上所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战略目标,总体上可概括为高效、安全、清洁、低碳。而实现该目标必须推动能源技术的革命,以先进技术创新支撑能源体系的革命,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支撑。

  全球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将引发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影响国际经济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动。夺取先进能源技术的竞争优势和制高点,也是大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博弈的重要动因和战略目标。发达国家旨在凭借自身在能效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市场,扩充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活力。

  在先进能源技术研发的诸多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当前要进一步加大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力度,利用我国市场需求大的优势,打造能源企业先进技术的竞争优势。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技术升级和能源体系的变革,在世界能源体系变革的技术竞争中争取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动能源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根本保障。加强能源市场机制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既要破除某些领域的市场垄断,也要纠正和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

  当前,我国化石能源定价机制尚未全面反映其社会成本。比如煤炭燃烧所造成大气和水资源污染、公众健康损害等社会损失并未在其价格中体现,国家也没有完善的税费制度对其收益进行相应转移支付,而燃煤消费造成环境和健康损失成本则相当于当前煤炭价格的50%左右。

  因此,一方面,通过资源、环境税费制度改革和碳市场的建设,使资源环境损失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则有利于促进化石能源的节约,激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分时电价、阶梯电价等能源价格改革,在促进节能的同时,保障低收入家庭公平获得优质能源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前在能源体制改革中,要特别关注碳市场的建设。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紧迫形势下,碳排放空间的紧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属性越来越明显,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明确碳排放空间和配额的价值,促进企业减排,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率。

  目前,我国已在“五市二省”开展了碳交易试点,在总结经验基础上,要尽快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这也是在全球低碳发展趋势下的基础能力和基本制度的建设,可以促进地区和企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和核算体系的建设,为应对国际社会减碳机制的发展做好自身的能力建设。

  未来碳市场的发展可能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潮流。当前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容量空间制约使碳排放空间越来越成为比劳动力和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需要大幅度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率(碳生产率)。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2℃目标,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需比2010年下降40%~70%,而届时GDP约为2010年的3~4倍,因此碳生产率需要提高5~10倍,年增长率需达4%~6%,远高于发达国家工业革命进程中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

  因此,提高有限碳排放空间的经济产出率,成为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碳市场将把碳排放额度的价值显性化和货币化,各类碳金融产品也会相继产生和发展。类似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碳市场和碳金融也可能发展成为国际低碳发展竞争中的重要环节。

  转变发展观念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转变。党的十八大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战略抉择和关键举措。要重视发展观念的转变,切实从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转变到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制定并实施各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排CO2的约束性指标和政策“红线”。

  当前各级政府要统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关系,权衡GDP增长的收益与相应资源环境的损失,从“两难”变“双赢”。要切实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置于各项经济发展目标的前位,要改变各级领导政绩观的导向和考核衡量标准,强化节能减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低碳发展,需要发展理念和消费观念的创新,也需要有理论和方法学的创新,传统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理论和评价方法学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它将全面权衡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不再盲目向地球摄取资源,排放废物。因此,要引导全社会形成由片面追求经济产出和生产率为核心的工业文明发展理念转变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以观念的创新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进程以及全球能源变革的趋势,为我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供了较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和共赢的机遇。全方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扩大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和定价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安全体系的建设,是对新形势下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综合部署。

  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不仅是获取和利用国际资源,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而且要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掌握先进技术的知识产权,提升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在全球能源变革趋势中占据主动地位。这也是我国发挥大国作用,推进南南合作,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领域。

  作者为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 躲

  k_special@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