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报道  >  油气
【管道】“乙老二”的成功
2015年02月06日 14:27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李鑫金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从“油老大”转变成“乙老二”,中原输油气分公司深耕技术服务市场,不断加大主营业务的延伸力度。

  文/孙兆光 李鑫金

  “加大主营业务延伸力度,将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公司、二级单位和员工个人的积极性,为公司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和安置富余人员渠道……”这是2014年中石油管道公司在“三会”上提出的四项改革措施之一。

  作为我国步入市场较早的管道企业,中原输油气分公司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践行这一理念,将市场的基因根植在企业的发展中。不论是在输气量不足的上世纪90年代,还是输气管道大发展的今天,他们都不等不靠,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同时,不断开发业内外技术服务市场,成为管道企业“走出去”的样板。

  “油老大”变成“乙老二”

  1999年1月,中原输油气分公司失去赖以生存的有形经营资产“中沧”输气管道,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承包的三条管线(鄯乌、靖西、长银)合同全部到期,如不能续签合同,就必须寻找新项目;公司富余职工较多,整体素质急需提升以及企业负担重等。400多名职工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1999年5月,公司正式承担榆林压气站。同年12月,承包了西宝线,基本保障线上职工工资。但由于分公司是乙方,一旦合同到期不能续签,职工就失去了工作。而当时中原输油气分公司的多元开发部分包括宾馆、职工医院、快餐店、食品店等,有职工180余人,除油品销售站、职工医院效益较好外,其余均属安置型项目,无法养活自己。

  当时的石油工人一向以“油老大”自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已不适应企业发展。因此,一种新的提法——“乙老二”出现了。管道企业要利用行业优势,走出家门去给别人打工。中原分公司当时因为承揽靖边——西安输气管线而专门成立靖西分公司。靖西分公司刚到靖西线时,面临的就是如何从“油老大”向“乙老二”转变的问题。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投产初期,指挥部(甲方)领导一句话,乙方就要重新研究日程和安全措施,许多职工感到工作无法配合。但要想当好乙方就要转变观念,适应甲方节奏。靖西分公司组织职工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学习、讨论,从根本上确立了“闯市场、树形象要从转变观念开始”的新思路。

  从那时候开始,中原分公司开始大胆地“走出去”,为所有的管道服务。管道成为他们最大的主业。

  保投产打硬仗

  1999年5月28日,中原输油气分公司与北京天然气集输公司(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的原名)签订了陕京输气管道榆林增压站及榆林分输站生产运行劳务承包合同。榆林压气站位于毛乌素沙漠南部边缘,条件非常艰苦。该站由北京天然气集输公司投资组建,是为首都北京、天津等下游用户供气的陕京管道上的首座压气站,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十分重大,安全生产不能有半点闪失。同年8月初,中原输气分公司组建投产小组,来到榆林压气站。面对陕北沙漠地区恶劣的气候、偏僻的环境,新场站、新人员、新设备、新技术的压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担负起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建站物资供应、资料翻译、进口设备操作规程的制订收集和整理等生产准备工作。为了让职工能够尽快进入角色,每个人都能成为多能手,他们在现场办起露天教室,年轻的技术员以“钻”、“挤”的精神刻苦学习技术,赢得甲方表扬和肯定。

  由于1999年11月15日前就要向首都供气在当时投产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20多名技术人员连续两个多月昼夜奋战,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没洗过一个热水澡,没理过一次发,顽强地坚守岗位。1999年11月10日,榆林压气管理站提前5天一次投产成功。美国库伯公司、德国监理公司、甲方领导都向敢打硬仗的中原职工伸出了大拇指。

  投产后,他们还加班加点整理资料、完善设施、维护保养设备,一个人干四五项工作,一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以上。从基础工作到设备设施的维护,从输气生产到站容站貌的整治,每一项工作都达到了业主的满意,被甲方称为“是一支敢于攻坚啃硬、综合素质比较高的队伍”。

  让外国人竖起大拇指

从最初无法适应甲方需求,到通过学习、讨论,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中原输油气分公司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乙老二”之路。

  2005年10月27日,分公司项目经理宋文利和副经理王卫星率领史庆亮、李勇等7名职工来到扎那若尔油田—KC13天然气管线的所在地——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开始管理与国内市场环境截然不同的管线。

  时近2006年1月初,站场的温度计指向零下40℃,室内也降到零下20℃。为了保障站场安全,技术人员决定驻守站里,6个人挤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

  当年1月27日,窗外的温度计指针已超出量程(零下40℃),脚下的土地似乎随时都要被寒气撕裂一般。人在屋外短暂驻足几秒,眼睛就会粘连在一起,鼻子也会因结冰而呼吸困难,手脚很快就会冻得麻木而失去知觉。

  一天早晨,李勇在例行场区巡检过程中发现计量支路孔板阀“嘶嘶”漏气。险情就是命令,大家立刻穿上10多斤重的防寒工装,带上工具,踏着厚厚的积雪冲进场区。放空、拆阀、检查……最后发现是高压垫片损坏造成的漏气。紧接着重新剪制、重新密封。为把黄油涂抹均匀,同时避免手套上的污物进入阀内,站长王卫星迅速退去手套。几秒钟后,他的手指变红继而变紫,一遍、两遍、三遍……随着“一二三”的齐声呐喊,孔板阀体被一次放入成功。

  2006年4月27日至28日,哈萨克斯坦国家验收委员会对扎那若尔—KC13天然气管线进行为期两天的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专家一行26人分别对各站内各系统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查和检验。在验收总结会上,专家们对该条管线的建设质量给予了肯定,对管线建设完成投产后,全线设备经过一个寒冷冬天(零下40℃)的运行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中国管道人是一支铁的队伍,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哈拉哨(好)!”。

  据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底,管道公司共派出储运技术服务员工1544人,中原分公司派出的技术服务人员人次已无从精确统计。他们在天然气管道生产中,书写了主营业务延伸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 雪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