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观察
战略油储进展有点慢
2015年01月16日 10:5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陈 躲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中心主任黄晓勇

  我国战略油储建设进度慢、规模小,安全性弱。今后,应全面加速建设。

  文/本刊记者 陈 躲

  国际油价疯狂下跌,甚至跌出了国外某矿泉水的价格。在“油”比“水”还便宜的时机下,大量购买石油加强战略储备成为业内共识。

  2014年1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称: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四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储备原油1243万吨。

  “石油储备设施的投用是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的重要成果,但从储备建设的进度、规模、品种、安全和制度等方面来看,中国的石油储备建设任重道远。”在大家都对此消息兴奋不已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中心主任黄晓勇如是说。

  黄晓勇为何会有此番评论,中国石油储备建设究竟如何,应该怎样做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带着上述问题,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记者对黄晓勇进行了专访。

  建设进度比计划晚6年

  中国石油石化:您好,黄院长!现在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按照您的说法,您认为这个进度过慢了吗?

  黄晓勇:是的。2003 年起,中国开始筹建石油储备基地,初步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据我们了解到2008年,第一期就可建成投用。到2010年,第二期要投产使用。而现在比先前说的晚了6年,剩下的四年时间,能把剩下的两期都建成吗?不好说。

  另外,当时设计的规模是按照2003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规模设计的,而现在中国实际石油使用量的规模,比那个时候多多了。所以说无论是从进度本身,还是从中国经济本身对石油的需求量而言,它都是慢了。

  中国石油石化:您认为进度慢的原因是什么呢?

  黄晓勇:简单地说,就是重视不够、投入不够。

  伊拉克战争以前,中国在能源储备建设方面的紧迫性并不明显,加之当时国际能源市场较为稳定,且油价偏低,国内很多人相信市场可以较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是否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问题上彷徨多年。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再次开启了国际油价不断攀高的历史,在此压力下中国正式启动了三期工程,计划全部投用后将使中国的战略总库存提升至5亿桶(约合6821万吨)。但现在一期工程的储备能力只占总计划的五分之一,因此,中国的石油储备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石油石化: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加快建设进度呢?

  黄晓勇:首先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其次可以动员地方政府加入到储备能力的建设当中来。再次就是企业。石化企业应该是储备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些大而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些贡献。最后,可以动员国际资本,动员外国的石油生产国或石油生产企业,加入到中国石油储备能力的建设当中来。当然,从保密性、安全性来说,让外国资本参与国家战略储备是不可能的,但作为商业储备的话,为了加快进度,在短时间内扩大储备能力,是可以让外国资本参与的。这也是国际上一些国家采用的做法。

  规模仅够使用22.7天

  中国石油石化:虽然中国目前的石油储备建设进度太慢,但总归是个好的开始,依您看,中国目前的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如何?

  黄晓勇:中国石油2014年1月发布的常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商业原油储备能力1.41亿桶。按中国2013年每天消耗石油139万吨(约合1075.6万桶)的规模来静态计算,当前我国战略原油储备只够使用8.9天,商业原油储备可用13.8天,全国原油储备的静态能力总共为22.7天。

  然而,中国的石油消费规模还在逐年增长。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发布的《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到,根据需求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并综合考虑替代能源发展情况,初步判断我国石油需求峰值在8.1亿~8.7亿吨,时间在2040年前后。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石油需求峰值将比2013年5.074亿吨的实际消费量高出60%~70%。

  因此,若以石油需求峰值进行动态估测,即便目前筹划的战略储备建设全部建成投用,石油战略储备也只够28.5~30.5天使用。另外,中国自身2亿吨左右的石油生产规模已达峰值,对外依存度将在2013年58.1%的基础上继续升高,不久就会出现三天的产量只够一天用的情况。

  中国石油石化: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相比,我国储备规模较小,不符合油储的安全标准。请问油储安全系数的依据是什么?

  黄晓勇:无论是静态计算还是动态估测,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远低于国际能源署设定的90天的安全标准,更低于其他净进口成员国平均172天的现有水平。日本已具备165天的石油储备能力,美国更是达到240天,而且美日等国的石油消费量业已达峰值。

  当然,安全标准以进口量还是消费量为准,结果是不同的。国际能源署以原油或成品油的净进口量为准,而欧盟对其成员国的要求以消费量为准。2013年,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为25亿吨(折合181亿桶),仅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1%,按当年的开采规模仅能持续11.9年。因此,中国的石油储备安全标准用消费量作参照系数为宜。

  有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石油储备建设在规模上亟待加强,在紧迫程度上更是刻不容缓。

  中国石油石化:依您看,中国应该如何加大石油储备建设规模呢?

  黄晓勇:要想扩大规模就是多建储备基地,然后多买回来储存就行了。当然,这需要国家支持,因为储存是损价的。对企业来说,它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国家没有相关法律赋予企业一定的义务,并且在利益上有一些安排,企业肯定不愿意做并且也做不好。国外都是有强制的法律规定,而且有制度安排的。这是我们国家需要学习的。

  地上储库安全性弱

  中国石油石化:您曾说,作为石油安全的最后防线,如果不能抵御军事打击,石油战略储备就可能形同虚设。您认为,在安全性方面中国做得如何?

  黄晓勇:安全方面,中国的石油储备建设同样需要加强。

  二战时期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曾说:“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军舰队的所有燃油都在地面的储备罐里。大约有450万桶油,只要用直径50毫米的弹头射击就可以让它们完蛋。如果日本人摧毁了那些储油设施,战争就要延长两年。”

  出于这一担忧,美国如今的战略石油储备具有高度的安全性,90%都储藏在墨西哥湾沿岸600~1200米深的巨型盐矿洞内,最深的地下储备设施可达3000米,即使周边遭到原子弹袭击,也能安然无事。

  我国一期四个储备基地的储备库都建在沿海地面,地面储备罐群不仅占地面积多,而且暴露目标很大。如果真的发生战争,较弱的能源储备规模及十分低下的安全水平,将使中国在与美日的战略对峙中存在极其悬殊的差距。

  中国石油石化:考虑到原油运输的便利性、市场消费能力等,我国石油储备库大都建在沿海城市,这里的地质情况是不是适合建设地下储备库?

  黄晓勇:储备基地跟使用地肯定有关联性。运输的便利性、成本的低廉性,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但安全性是最重要的。

  就算是建在沿海城市,我们也可以埋藏在海底下,就算不藏在3000米的海底,藏在地下也是可以的。石油储备本来就是防备万一的,怎么能在防备万一的过程当中,设想不万一呢?所以,我们呼吁要进一步提高基地的安全性、隐蔽性和可靠性。

  石油储备需有法可依

  中国石油石化:有了储备,怎么管理和使用也是一大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黄晓勇:我国在很多事情上长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导致问题重重,石油储备的管理和使用也是如此。

  目前我国石油商业储备主要由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负责,石油战略储备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负责,由其成立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掌管战略储备基地。

  建设的责任主体确立了,但还没有看到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动用石油储备,由谁来负责,怎么个用法,这些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是说想做就做,想做多少就做多少。美国、日本等在这方面具备完备的法律体系、从上到下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

  建成一套完整的石油储备体系,中国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石油石化:那您认为,中国在建立完整的石油储备体系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难点是什么?

  黄晓勇:中国在石油储备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法律体系不完备、制度安排不尽完善、社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国际方面合作开展得还远远不够。

  难点在于重视不够。你要重视它就可以做。

  中国石油石化:中国若想建成完整的石油储备体系,应该怎么做?

  黄晓勇:要吸取国外成功的经验,美国、日本等这些国家在法律制度和运营管理体制上都有非常完整的做法。需要根据国情来制定的,就是中国石油储备使用的地方。我们得根据自己的安全性、使用的便利性、运输和保管保存的低成本性,来设计储存点的建设标准。

  责任编辑:侯瑞宁

  znhouruining@163.com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