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专题  >  话题
录井的双向选择题
2013年12月25日 18:23 来源于 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侯瑞宁 陈 躲 袁 滨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录井行业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也迎来了发展的困惑,历史将其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型。满足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走出国门寻求发展,成为行业共识。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经理 王其敬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测录井所副所长 张 卫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勘探部经理 代一丁

  中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戴 勇

  Geolog international BV 董事长 安东尼奥

  文/本刊记者 侯瑞宁/ 实习记者 陈 躲/袁 滨

  录井,被誉为勘探开发的“眼睛”、钻井安全的参谋、井场信息的中枢,是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如今,这一行业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其间,它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也迎来了发展的困惑,历史将其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究竟下一步该怎么走,怎样才能实现录井的可持续发展?在“第二届中国石油工业录井技术交流会”召开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录井行业相关资深专家、专业公司负责人。他们就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黄金期vs风险期

  中国石油石化:近些年,我国录井行业总体产值不断增加,看似步入了发展的高峰期。不过,也有细心人士分析发现,行业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各位认为,我国录井行业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张卫:发展50年来,目前我国录井行业每年的产值已经突破5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了 3万。从这个角度来讲,录井行业正处在最好的时期。

  不过,近些年发生了变化。我去各个油田做调研,大家普遍反映市场竞争太激烈,日子越来越难过。具体表现是,录井行业市场增长率不高,需求增长减慢,行业营利能力下降,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更为困难,行业保护壁垒很高。如果不通过改革来扭转当前的发展模式,继续沿着传统模式发展,录井行业将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

  戴 勇:我认同张所长的看法。当前,我国录井行业正在被边缘化。

  20世纪80年代,综合录井仪的引进加快了由单纯手工地质录井向仪器手工相结合的综合录井的转变。其功能也由单纯的地层识别向地层识别、工程预报转变,并初步涉足地层评价工作,这标志着录井行业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但是,近年来,钻井、地震、测井、酸化压裂等工程技术服务领域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对录井行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录井行业发展滞后,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在整个工程技术服务系列,录井属于专业比较窄、经济总量比较小、营利能力不强的行业。

  王其敬:我认为,目前录井行业发展虽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主流趋势还是越来越受重视、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好。

  这几年我们公司的产值以1亿/年的速度增长,年均递增26%。2009~2012年,胜利录井共完成地质设计8563口、井位测量6422口,准确率、及时率100%。内外市场完成录井7324口,其中探井577口,关键层位卡准率保持99.6%。节约钻井进尺26109米,建议加深发现油气层401层厚1824米,为油田勘探开发和工程提速提质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代一丁:录井行业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比如,在海上钻探尤其是深海,录井在井控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录井对于地质资料的采集是直观的,可以直接感受到油气储层的颜色、温度等。这些资料是第一手的,对于分析解释很有帮助。

  中国石油石化:看来,大家对行业现状有着不同的认识。张所长和戴院长为什么认为录井行业被边缘化?

  张 卫: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顶层设计,缺乏行业协会的统一指导等等。不过,最主要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行业创新力比较缺乏,受到相关行业技术突破的挤压。

  随着地下情况越来越复杂,油气识别难度越来越增加,相比物探、钻井、测井、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录井技术跟进相对较慢,原有的功能相对弱化,行业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专业的边缘化程度加大。在随钻过程中提供现有的录井信息已经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空间要求。所以,我们要走出传统录井的定位,延伸技术服务链,实现服务对象从勘探向开发延伸,发展重点从地面向地下拓展,高端服务从陆地向深海迁移,市场开拓从国内向国外扩展。这些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戴 勇:录井行业之所以被边缘化首先是因为技术落后,手段单一。比如,采集参数较少,对于需要完成“油气水识别、工程预报、地层评价”的录井职责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录井采集的手段比较落后,都是采用地面采集得到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延时的、间接的,且没有任何一个参数能够独立解决地质或者工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录井在石油行业中的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讲,录井被低端化就在所难免。

  其次,市场定额体系限制了国内录井行业的发展。无论录井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加多少参数、多少服务都不会产生额外的收入,最大程度地限制了录井行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市场需求+技术创新

  中国石油石化:刚刚谈到满足市场需求的话题,作为国际最大的私营录井公司,Geolog international BV 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安东尼奥:十年以前,我们在印度尼西亚没有任何业务,完全由我们的竞争对手独家经营。我们进入后,提供和我们竞争对手相同的服务,但带给客户的价值却远远高于竞争对手。其间,我们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尽可能的给用户增加价值和效益,最终,我们成功开拓印尼市场,也开拓了亚洲业务。

  每年我们都会和用户共同发表新技术成果的文章。

  中国石油石化:技术创新确实是每一个行业发展都需要的引擎。各位认为,提高录井行业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张 卫:几十年来,录井行业的科研力量和科研体系建设工作相对薄弱,行业创新能力不足。近几年来,通过各方的努力,尤其是专业化重组以后,整体形势有所改观。

  针对目前录井行业科研分散,技术力量不集中的问题,需要整合录井技术人员和机构,统筹科研资源。所以,我们建议建立大学、研究院和各油田录井技术研究所的两级技术研发体系。大学、研究院重点解决基础性以及前瞻性的技术,各级录井研究所偏向应用,注重用户的需要和技术转化。

  在技术研究方面建议培育特色技术,统筹任务分配,减少重复研究。针对现有的录井公司发展现状,从上而下地下达科研任务指标,培育各自的特色技术,整合录井的创新技术体系。

  在资金投入方面,其实每年我们投资也挺多,但是仍然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之所以如此,市场保护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另外,录井行业同质化技术太多,企业缺乏差异性的服务理念。

  此外,国内科研理念也需要修正。在这个行业,新技术从立意、可行性分析到立项,产生原理样机以至最后的产业化,至少需5~10年,周期性太长,短期效益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缺乏耐心,导致录井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国外公司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首先是投入大,足够重视,足够有耐心。如果有可能,多和国外公司合作,在观念、理念和人才培养这一块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胜利录井比其他录井公司做得好的地方在于把技术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去做。

  安东尼奥 :关于技术创新,我认为重点不是资金投入而是人才。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一直在探索怎么样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家的乐趣和能量,如何帮助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做他们喜欢做、愿意做的事。

  一般来说,我们会雇用刚毕业的新人,公司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偏向和爱好,从而在倾向这一块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我们会给员工很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王其敬: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胜利录井公司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注重人才培养,定期举办石油工程和地质等方面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的培训,让员工及时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专业技术人员系列的配备和激励机制上,我们按照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原则,选拔使用了一批首席专家、录井装备研发专家、油气层评价专家、技术监督专家、软件开发专家,明确岗位职责,提高薪酬待遇,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加强对他们承担技术攻关、新技术新工艺推广、解决生产和科研难题等方面的业绩考核,促进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注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一线单位选聘主任师、主管师,在一线录井队选拔15个优秀的录井队长,为他们创造条件到石油院校攻读研究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

  戴勇:录井技术创新,我认为有三个方面要做:一是地面、井下同时录井以及部分定量化采集技术的突破,使录井由间接的地层识别向地层识别、储层评价、流体评价转变,强化其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二是动态应用好地质的眼睛—地震、测井资料,通过随钻地质评价,搭建起室内科研与现场生产之间的桥梁,有效实现预期地质目标,并实现录井技术的提升;三是拓展随钻测量服务领域,模糊与相关专业的界限,通过定录一体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质导向服务。

  专业化vs一体化

  中国石油石化:相关行业技术的突破对录井行业发展形成了挤压。在这种状况下,录井行业要突破重围,各位认为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张卫:过去地面、实时、第一性资料是录井与其它专业划分的边界。但随着油气勘探的变化,专业划分的界面就不再清晰了。所以我建议录井从用户需求出发,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突破传统录井观念,面向油气井提供全周期、立体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差异化拓展录井服务领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现在,录井公司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产业链延伸,向油藏研究延伸,帮助油公司提供井位当高参,也可以帮助油公司管理开发生产当保姆。另外一条路是提供高端化专业化服务,突破技术瓶颈。

  国际上录井是走的一体化,它已经不明确地分钻井、录井、测井,只根据用户的需求搞地质评价,把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一并进行一体化评价。但国内理念和机制的影响,现在做不到一体化,主要是因为考核制度它决定了两个专业不能混合在一起。功能上合并了,产值划分边界就不明确,考核就难了。

  代一丁:如果录井不能够突破在定量化方面的缺陷,它将作为一种必要但重要性会较弱的行业。它可以从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产业链做好,从最初的为地质服务到为工程服务。例如,在我们海洋石油勘探这块,在录井承担的任务中,钻井工程方面任务要占约三分之二左右,为地质服务的比重已大大减少。所以对于录井来说,一个方向是延伸自己的服务,为工程服务,以及充分挖掘录井资料数据的潜力,也就是所谓的一体化服务。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找准薄弱的地方,进行技术革命。

  其实针对录井的这两个转型方向,具体往哪个方向去做行业内还在探索。如果走一体化,录井公司业务量会扩大,但作为传统录井技术来讲,还没有达到它想要达到的技术高度。

  王其敬:我认为,录井行业还是要走专业化、高端化的道路。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引领行业技术创新,这将是我们牢牢把握的方向。

  在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方面,我们立项并开展攻关我国录井行业首个国家863计划项目-“石油井下录井技术与装备”课题研究,将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井下录井技术与装备,实现井下随钻气体检测。项目的研究成功,必将实现对传统地面录井模式的重大变革,对于今后不断拓展井下随钻录井技术功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勘探开发综合效益具有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

  发挥胜利录井在地质分析、井位测绘、解释评价、信息监控等技术优势,综合利用光谱、波谱、质谱等原理和手段,研发快速化、定量化油气层解释评价软件,不断提高资料采集精度和解释精度,完善“套餐式”的技术服务,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录井技术保障。

  在装备研发方面,我们提出了“做世界一流的录井装备”口号,激励科研工作人员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研发品牌。正在致力于研究最新一代的综合录井仪,应用定量化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等先进技术,在原来系列录井仪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适用性上迈进。

  戴勇:我比较倡导一体化。如果把录井的“钻井地质”延伸为“现场地质”,把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录井资料的应用和处理解释动态化,就可以及时地处理、修正现场发现的偏差,同时对设计的轨迹进行动态调整。

  举个例子,我们给海外的一些油田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支撑以后,发现了一个现象:我们对海外提供的地质服务,给别人提供的井位成功率非常高,探井加开发成功率接近95%。刚开始我也不明白,我们拿到的海外区块,并不都是特别好的,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功率,要说我们技术水平有多强也未必。后来询问了技术人员,从而明白了缘由,因为我们科研和生产的结合做得好。在海外,我们的技术人员每天都对录井的资料进行跟踪,根据资料及时的动态调整我们原先的方案,对井位轨迹也进行动态设计。

  总结我们所得就是,科研生产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它把室内和室外的现场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实现了地震资料及测井资料的动态处理解释和应用,一体化的效果相当好。

  转变思想+走出国门

  中国石油石化:综上所述,录井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并非单一的,适合自身发展情况是最重要的选题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各位认为要实现录井行业的转型,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张卫:最大的阻碍就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现在,这个行业还能盈利,能维持现状,因此,对这个行业的危机抱怨得多,但真正为抱怨提供解决方案的少。与此同时,行业缺乏将其整合的顶层设计。有些公司已经意识到了,也在强调技术上的突破,但现在都是星火,还没有燎原。

  王其敬: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环境的变化、钻井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录井技术无论在地质研究还是在工程应用方面,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强化录井与深化地质研究相结合,与工程提速提效相结合,与信息化技术应用相结合,与精细管理相结合,积极对标国内外录井企业的先进指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技术、装备、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高端市场,努力实现规模与效益并重,价值与形象兼备,在科学发展中努力打造世界一流。

 

  中国石油石化:目前国内市场呈现饱和状态,要实现更好地发展,走出去成为必然。在这一方面,各位有哪些好的建议?

  张卫:要更好地“走出去”,最主要的还是发展技术。现在能“走出去”的队伍实际上都是靠价格优势,或者捆绑出海,之所以独立出不去是因为形不成品牌,且没有第一时间和用户进行沟通。

  目前,录井最大的问题是形不成规模优势,只有形成了规模优势才能赚取高额利润。国外很注重品牌和历史传承。他们考虑的是安全和质量的保证。而我们这一块的储备不够。

  所以,我建议录井企业要注重服务质量和品牌的塑造,通过科技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以此作为竞争手段,减少或者避免单纯的低价竞争;注重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提高国外服务队伍的素质;建立科学的国际市场运行体系以及国际化经营理念,推行以利润管理为中心的区域项目部运作。

  安东尼奥 :首先要学英语。语言是基础,语言不通,如何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要注重人才方面的培养和积累,尤其是对国际化道路感兴趣的。最后是要跟客户多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这才是成功之道。

  责任编辑:侯瑞宁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