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观点  >  随笔
【冯跃威专栏】新一轮货币战殃及能源安全
2013年12月25日 18:18   来源于:中国石油石化   作者:冯跃威   打印字号
  • 最大
  • 较大
  • 默认
  • 较小
  • 最小

  在国际货币超发和贬值竞赛中,继续坚持一次能源以国内为主的发展战略与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货币政策会损伤大国可持续发展的元气。

  2013年10月4日日本央行决议,继续执行安倍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以每年60万亿~70万亿日元的规模扩大基础货币。10月底,美联储的FOMC也宣布,维持每月采购850亿美元资产的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不变。11月8日欧洲央行出人意外地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打响了新一轮货币战的第一枪。

  在美国,美元依仗着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享受着超发后可以轻易地流出美国经济体的便利,支撑着美联储发钞时可以不顾及世界整体经济运行情况而为之。尽管在拯救本次危机的四轮量化宽松之后,美联储至少投放了20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却成功地将其国内年通胀率维持在了2%~3%,不仅累计贬值不明显,而且购买力缩水也微乎其微。

  在欧洲,由于高负债国家的信用屡屡遭到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降级和金融财团的狙击,使各国政府不断举债来拯救其衰退中的经济,进而增加了央行救助时货币的投放量,增加了与美元间货币超发和贬值的竞赛。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自残行为不仅不能带来经济的复苏、开工率的提高和失业率的下降,而且会引发通缩。为此,各国政府又将进一步举债和投放货币,进而继续恶化经济环境。因此,主要经济体货币超发的竞赛不是起死回生的“良药”。

  在中国,2008年初至今,每年3%~5%的升值速率已使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超过了1美元,不仅降低了出口的竞争力,而且升值预期使大量的国际游资涌入国内,形成更大规模的外汇占款。与此同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央行豪爽地抛出了两年投放4万亿元人民币的宽松政策,各地政府又通过包括影子银行系统在内的金融机构以配套为名放出了近18万亿元的货币。这些货币大量滞留在金融、房地产等虚拟市场进行着自循环游戏,不仅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看似物价指数控制在3%左右,可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内贬值超过了43%。

  从全球利益分配格局看,中国进入了一个怪圈:在全球高价购买生产资料并生产商品出口—美国用美元购买消费—美元流进中国—中国再买美国国债。最终,美国百姓得到了商品,而中国政府得到了美元和美债。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却使美国国内商品总量上升,对冲了通胀。在相伴拉动资源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中国百姓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不断贬值的人民币。

  尽管8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近18%,以美元交易的原油价格却飙升了36.4%。人民币对外升值给中国百姓带来的好处远不及国内通胀带来的伤害。新一轮货币战又正在开打,为此需要认真研究和重新评估现行的能源政策和发展路径。

  由于长期奉行立足国内的资源政策,又急于发展家用轿车产业,加速恶化了石油资源原本就不富足的供给市场,使中国加速步入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困境。一方面,石油等一次能源供给缺口持续扩大,撕大了能源安全的风险敞开;另一方面,被推高的国际油价,使中国在大量采购后又以政府补贴的形式通过其他产品补贴给了全球。

  从历史的角度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没有一个大国是依靠出口非高附加价值产品立国的,更没有一个强国是立足于国内石油等初级资源去维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国或强国都是在进行全球的资源配置,不再沿用冷战时期的、早已不合时宜的或小国寡民式的“立足国内”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石油等一次能源的发展战略。

  因此,在国际货币超发和贬值竞赛中,继续坚持一次能源以国内为主的发展战略和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货币政策会损伤大国可持续发展的元气。

  责任编辑:侯瑞宁

十大热门文章月排行

活动 更多
杂志订阅